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为什么能够长寿
  • 2011年04月24日 作者:
  • 【PDF版】

    □李学勤   2008年8月31日,我的101岁老母亲悄悄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家人还以为她在午睡,当省立医院的专家们来查诊时,我和老伴千呼万唤,老母亲始终没有醒来。她走得那样安详,没给儿孙带来一点一滴的麻烦,母亲寿终正寝,留给我们的只是思念,永远的思念。

    母亲生于1908年,跨越了晚清、民国和共和国,她经历战乱、饥荒、疾病和骨肉分离等多种磨难。一生的坎坷、不幸和苦难,把母亲历练得坚强而刚毅。她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我的外祖母家在鲁中远近闻名的风景区———临朐县老龙湾附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母亲坦荡的性格和长寿的基因大概与水土有关。

    母亲生育了8个子女,前6个先后夭折,主要原因是饥饿和没钱给孩子治病所致。父母40岁左右的时候生育了我和哥哥,中年得子,舐犊情深,为了保佑这两个“族根”,采取了寄名的办法,给我们拜了“干爹”、“干娘”。我俩从小称自己的父母为“叔”、“婶”,意思是他们命里担待不起这两个儿子。我们是幸运的,除了老人家的悉心呵护外,由于赶上了新时代,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

    人生是一个积累,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母亲倔强的性格。每每回忆起母亲在那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为了子女而积劳成疾,为了子女而起早贪黑,我有说不完的感激、感恩。

    我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执著地支持我们读书。记忆中母亲谆谆教导我们的一句话是:“必须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像我们这样家徒四壁的人家,连维持生计都十分艰难,哪有条件上学?而两位老人用非凡的毅力十几年如一日,弊衣箪食,支持我们上完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

    最难以忘却的是,每学期开学我和哥哥的学杂费和书本费,总共十几元,这笔开支就像压在父母头上的一座大山。每到寒暑假期间,父母都在想法为我和哥哥筹募学费。由于村子穷,他们从村东借到村西,经常两手空空而归,父母那种无助和为难,几乎到了乞哀告怜的地步。夜晚父母愁得辗转反侧,听到他们长吁短叹,一筹莫展,我心里的酸楚难以言表。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父母一门心思地支持我们上学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集体经济不景气,副业收入被当做“资本主义”封杀了,家庭债台高筑,为了供两个儿子上学,母亲主要靠饲养的几只母鸡积攒学费。那时候鸡蛋几乎是农村唯一的营养品,可母亲从来不舍得自己吃一个,每攒到10个(当地称“一把子”),就到集上卖掉,除换点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外,剩下的就是我们上学的开支。

    赶上较好的年景,家里还要养一头猪。为了节省粮食,

    母亲每天提着篮子到村头地边割青草做猪食。年过半百的母亲是小脚女人,为了寻找猪草,经常走到很远的地方。有一次不小心,掉进一口深井,幸亏是“枯水”季节,被人及早发现救了上来。母亲不仅掌持家务,还要参加生产队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挣点工分,天天累得八病九痛。

    有病的母亲从不去找医生。我每逢放学回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是用茶碗蘸着水给她刮脊背、胳膊和脖颈,这样可以让她稍稍舒服一些。第二件事是接过她的篮子,去打猪草。

    父亲有老胃病,又有腿疾,但生产队挣工分主要靠他。由于生活条件差,父亲瘦骨嶙峋,连挑水的力气都没有。家里人畜吃水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父亲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去挑水。村里人看到这个场面,每每认为老两口“犯傻”,放着两个小伙子不在家务农,上学就一定能成材吗?

    1960年冬天,我刚刚出嫁的姐姐得了肺结核。因姐夫去闯东北,治病的任务又落到父母身上,当时县医院治疗无效,病重危笃,在转院的途中,姐姐病故在三轮车上。噩耗传来,父母如五雷轰顶,姐姐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姐姐走后,母亲天天在村头哭喊哀号,这种撕心裂肺的哭声,让过路人都潸然泪下。姐姐勤劳、孝顺,母女俩感情笃深,母亲思念女儿,魂牵梦萦,昼夜用泪水冲刷悲痛。饥饿、债务、丧女、疾病,简直把这个家庭压扁了!我当时有退学的想法,然而父母还是那句言近旨远的话:“孩子,你们好好上学,天塌下来我们顶着!”

    父母历尽艰辛支持我们上学,我们兄弟俩也没有辜负老人家的期望,先后参加了工作,成为了机关里的公务人员。父亲由于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3年病逝。我们把母亲接到了省城颐养天年。

    母亲进城后,已是“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龄了,随着时代和家庭的变化,真正告别了贫困,她老人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我最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她并不是愉悦的。她十分眷恋家乡那块黄土地,更思念那里的乡亲,每每老家来人,是她最兴奋的时刻,不仅张罗款待,还问东问西。母亲曾无数次提出回老家安度晚年的要求,恭敬桑梓,是她一生最大的夙愿。为了让老人欢心,我们曾多次送她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

    我们兄弟俩先后来省城工作后,虽然离母亲近在咫尺,但并不能经常见面。兄长一段时间在外地做领导工作,我做国际贸易,经常出差。有时一两周,甚至一两个月也见不上一面,老人家对儿子的牵挂丝毫未减。随着我们工作责任越来越大,老人家对两个儿子更是萦怀依恋。几天不见面,就要打电话询问。有一次我赴国外考察,在境外关掉手机,当回国后刚打开手机,第一个电话就是母亲焦躁的声音:“你到哪儿去了?我可放心不下呀!”我都是50多岁的人了,老母亲见不到儿子仍然是牵肠挂肚,激动得我流出眼泪。走遍天涯海角,最幸福的是有母亲的牵挂。

    老母亲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她最喜欢的是粗茶淡饭。她最不喜欢的是进饭店就餐,每当“买单”时,她总是动情且心痛地说:“花这么多钱,不是咱老百姓过的日子。”

    母亲对我们工作的事,从不添麻烦。在她眼里,“官大”“官小”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是幸福。她不论住在哪儿,特别喜欢与邻居们“唠嗑”,凭自己饱经世事的阅历,经常逗得众人捧腹大笑。她舍不得乱花一分钱,还经常捡一些废品和人家舍弃的旧家具,塞得住室满满的,让我们哭笑不得。如果有人谈起她的两个儿子,她既不母以子为贵,也不矜不伐,始终保持平民的心态。

    老母亲2003年春天因患脑中风,全身瘫痪。5年半的时间,我和老伴“全天候”服侍她。尽管由于长期过度劳累,使我和老伴皓首苍颜,但内心里仍有寸草春晖的感觉。老人走后,家里和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睹物思人,留下的是悲痛和永远的思念。

    过了一辈子穷苦生活的母亲,为什么能够长寿?亲朋好友都见仁见智地发表观点,作为当儿子的最有发言权。我认为主要是有四条:一是豁达性格,二是常年劳动,三是粗茶淡饭,四是喜欢喝茶。

    ●姓名:张福俊●年龄:101岁●籍贯:山东临朐●生前身份:农民投稿信箱 www.   3207@163.com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为什么能够长寿
从辣椒到蒜到大葱
我们心中的蛀虫
“妈妈语录”征集启事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