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那时不像80年代后的大陆,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当时在台湾是绝对的少数。左邻右舍的孩子无不三五成群,即使打骂哭闹似乎都充满了生气。父母结婚多年未能生育,爸爸已经三十几了,好不容易盼来了第一个孩子,当然希望是男孩。
遗憾的是,从此妈妈未能再受孕。所以,我就“被独生”了。综合我作为独生女的经验,独生孩子有下面几个特点:虽然当时家中只有父母两个大人,并没有其他长辈,但是,二比一我仍是少数。这表示你的一言一行,几乎完全在父母的关注下,无所遁形。可是当时我只觉得动辄得咎,耳边总是听到:“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你指甲太脏,叫你坐直,不要弯腰驼背,好好吃饭!”说着饭碗里开始堆满了菜肴,连米饭都看不见了,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吃饭成了苦差事。我总是坐在那儿,无奈地拨弄着饭菜,大人看了哪能不烦恼,总是怕我生病了,越催促越是吃不下去。终于他们等不及先离桌了。
妈妈每天一早起床做早餐,甚至连牙膏都帮我挤好。可是,我睡眼惺忪一根一根地数着面条,咀嚼半天也吃不完早点,眼看就要上学迟到了,妈妈只好放我出门上学去,又担心待会儿我会肚子饿,便在我书包中塞进一个面包。我在学校时,上课时常常跟左右同学说话,以致老师帮我换了许多次同桌。下课铃响,我就立刻冲到操场疯玩,放学回家时忽然想起书包中原封未动的面包,为避免挨骂,把它丢过篱笆给隔壁的鸡吃,没想到邻居的鸡居然不识货,不肯吃,害得我后来东窗事发,免不了受一顿指责。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亲子关系十分紧张,只是当时谁也没听说过亲子关系这门学问。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独生子女虽有些被宠坏了的小毛病,但是,心理研究证明他们往往成为相当负责任的成人。独生子女独占父母全部的注意,不需要与其他的手足争取父母的爱,也就习惯比较自我。结婚后,我发现自己需要的个人领地范围比较大,在我自己的空间中,不喜欢秩序被打乱,也不习惯分享空间或用品。吃东西时习惯吃最好的,而且很有安全感地把最喜欢的食物留到最后吃,从不担心可能被人抢了去。
由于家中缺少平辈,我甚至没有表/堂兄弟姐妹,在人际互动上过分地简单化,成天面对的只有父母。也就是说,我在与人互动的能力上缺少练习的机会。近日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一位母亲,她听到4岁的儿子跟自己说“妈妈,我觉得孤独!”时吓了一大跳。我倒是与那个小男孩心有戚戚焉,只是当我4岁时,还没有现代小孩的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说不出自己的这种感觉。
在我的成长岁月中,只有父亲一位异性,他的形象又较为不苟言笑,因此从我懂事后就有点怕他。他的期许成为我沉重的负担,儿时的撒娇耍赖早已收敛。母亲当年是父亲努力追求自由恋爱成婚的,因此,家中生气发脾气的总是母亲,轮不到我来耍小姐脾气,很多人都以为独生女娇生惯养,其实不见得。
多年前与高中朋友聚会,大家都已经是有儿有女的中年人了,谈起当年自己的青春期,不胜唏嘘。少女的心,敏感脆弱,有时觉得自己长大了,什么都可以自己搞定;有时候又很想向父母撒娇耍赖;有时候什么都不要父母过问,有时候又气父母什么都不管。朋友说她很早就丧母,虽有后妈,但是关系不好,当她第一次来月经时,吓得哭了好久,却没有人可以求助,生怕自己会流血而死。想想自己当年真的会为了小说情节而感动得情绪起伏好几天,“山东馒头”(英文Sentimental的谐音,意指多愁善感)得一塌糊涂。等我们做了父母,就忘了其实青春期大家过得并不轻松。有个朋友甚至说:“只要熬得过青春期,就可以挺得过一辈子。”
身为独生女的我,深切地了解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养育了一对儿女的为母经验,也让我能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亲子之间的关系。其实亲子双方的困惑,有许多都是可以避免的,也有许多是很可以改善的。
而改善的钥匙就在我们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