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鲁超国 李强孟君
在沂水一中教学楼前宣传栏内,专门设了一个“沂水一中名片”,里面有该校获得的72个荣誉称号。
排在第二的“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在去年8月份刚被撤销,今年5月20日,排在第三的“山东省教育示范学校”又被“摘牌”。
这张“名片”,似乎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纠缠已久而又难以调和的矛盾,写在了一所县中学的脸上。
“其实看看全国大部分县中学,情况都差不多。只要高考制度不变,应试教育就会一直坚挺。”沂水一中的赵柯老师认为,其实大家都清楚这一点,只不过沂水表现得更现实更诚实罢了。
到沂水一中“强化”一下
6月14日中午,沂水县各中学中考结束。因高考、中考两次腾空教室做考场而放假的高一、高二学生,都在中午陆续返校,继续他们暑假前最后一个阶段的冲刺。
沂水一中校园一片风平浪静。在沂水县长途汽车站,从费县赶来的沂水一中高一学生刘晓清下车了,她提着重重的一个包,很吃力,因为里面装满了书。
刘晓清原本就读于费县某高中,春节之后转学到沂水一中。对于这次半道转学,她本人也有点儿懵懂。她只知道,父母想把她送到一所有着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于是就来了这里。
像刘晓清这样的借读生,2007年之前在沂水一中非常普遍。“那时候学习不好了,就转到沂水一中‘强化’一下。”毕业于沂水一中的孟燕说。
记者曾在2009年做过调查,当一些城市中学因为推行素质教育而影响了升学率时,那些处于城市周边、在应试教育方面做足了文章的县城重点中学,以一套行之有效的全封闭教学管理模式,让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趋之若鹜,吸引了许多城市学生前去借读。
记者在沂水一中随机调查了十多个学生,他们几乎都对沂水一中的教育模式表示满意或者“可以承受”。“谁不想考个好大学?我的自制力很差,学校管得严点是对我好。”一名抱着篮球的高二男生说。
在一些学生看来,真正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学校管得严还是松,“即使假期不补课,我们也得学习,想考大学,就必须学。”对很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来说,考大学如今还是一条最现实、最可行的路。
沂水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65%。
“在农村,有一种思想根深蒂固:考上大学才有出路。”沂水一中的赵柯老师家在当地,也是农民出身,他知道考上大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摆在这些农村孩子和家长眼前的现实是:考不上大学,要不回家种地,要不加入打工仔的行列。
在沂水一中一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姊妹三个,都从沂水一中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还考上了北大。
几乎所有把孩子送到沂水一中来“强化”的家长,都在盼着这个故事能够不断上演。
“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
“我就纳闷了,从古至今,我们都提倡寒窗苦读、悬梁刺股、笨鸟先飞,现在笨鸟咋不能先飞了?”一位老师半认真半调侃地对记者说。
“摘牌,解决不了问题。”赵柯也这么认为。
“说实话,搞素质教育,是应该。但是,现在的高考制度和提倡素质教育是脱节的。”赵柯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在全国各地都在搞素质教育的时候,2009年,沂水县以政府红头文件的形式狠抓“应试教育”。
2010年8月,沂水一中因为“贯彻”县里的文件精神,被省教育厅摘去“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牌。
同时被摘牌的还有新泰一中,而沂水二中、三中、四中的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被给予黄牌警告。
今年5月20日,沂水一中的“山东省教育示范学校”又被“摘牌”。
有意思的是,2010年12月份,省外一所中学到沂水一中参观学习,至今在自己学校的网站上挂着“学习沂水一中教育经验,推动我校教学整体水平”的文章。
“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赵柯说,“说实话,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只是沂水有吗?是学生愿意这样吗?家长愿意这样吗?老师愿意这样吗?校长愿意这样吗?”
“理想难以照进现实。”赵柯感叹,“高考的指挥棒变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让学生以后骂我说的是屁话吧”
今年,福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选的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的《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当作者本人得知后,出于好奇,找来试卷自己做了一下,结果15分的题目只做对了一半。
从报纸上看到这则新闻,赵柯忍不住苦笑,“这种现象太正常了。”
赵柯教语文,有时候一些高考题目让他也哭笑不得,“我们的高考内容就是这样,出题老师按照他们的理解出题。”
“以后学生进了大学,长了见识,可能会骂我讲的都是屁话。我也承认自己有时候就是在讲一些虚无缥缈的屁话,可是我现在不这样讲,学生就考不上大学,以后可能连分辨我讲的是不是屁话的能力都没有。”
“这就是中国的教育现实。”赵柯举了很多例子,“你知道貂蝉的‘蝉’字怎么写吗?高考中会出现,你说一个学生,能够分得清是‘貂蝉’还是‘貂婵’,对他们真的很重要吗?”
今年,南科大45名学生拒绝参加高考,“我坚决支持”,赵柯认为,教育改革应该先拿高考制度开刀,而不是从素质教育入手,“如果不是一考定命运,还会有应试教育吗?”
沂水一中校长申有利并未对此发表评论,“私聊的话我们倒是可以探讨探讨,采访的话必须经过县委宣传部。”
就在记者等候校长的20分钟里,先后有3拨人前去校长办公室求情,想让自己的孩子进沂水一中上学。
记者和其中一位家长谈起了学校被“摘牌”事件,对方一笑,反问记者:“这重要吗?”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涉及的部分受访者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