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治河今年已经66岁了,是临沂市罗庄区人,在青岛已经四五十年。他居住在青岛,自己的船舶维修公司却在黄岛,多年来,他不仅见证了临沂到青岛的这条交通路线的变化,也见证了青岛与黄岛之间从“不接”到“接”的历程。
一两年才回一次临沂
于治河1965年到青岛当兵,1976年转业到青岛,并于1983年举家搬到青岛。回想起上个世纪70年代自己刚转业到青岛的那个时候,“一两年回一次家!”于治河说。那个时候太不方便了,一天只有三四班车,而且时间都比较早。为了赶车,他要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然后坐公交车到车站。
于治河说,当时根本没有高速公路,大家口中的“油漆路”就是好路,大多数是乡间的土路,一路颠簸七八个小时后,下午三四点钟才到家,回趟家仅在路上就需要近两天的时间,于治河说,他都一两年才回一次临沂。
坐轮渡要托关系办通行证
除了青岛到临沂的客车少而慢,让于治河印象非常深刻的还有当时到黄岛坐轮渡要找人办通行证。于治河开了一家船舶维修公司,船大部分在黄岛,所以他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要穿梭于青岛与黄岛之间。
据于治河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从青岛到黄岛坐轮渡还要办通行证。当时为了办通行证,找人托关系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经常找人也不好意思,有时候就只好等,但是一等就要等两三个小时,有时四五个小时,半天的时间就过去了,生意因此被耽误是很正常的。
有了大桥和隧道方便多了
当听说青岛要修大桥和隧道的时候,于治河非常激动,从青岛去黄岛终于不用再那样等了!
于治河关注着大桥的每一步变化,从通过论证到施工,再到一步步完工,特别是大桥,走胶州湾高速就可以看到,他每次走到这里都会多看几眼,期盼着大桥修好后所带来的便利。
节省近半个小时,路程节省30多公里,这样的变化,让66岁的于治河眉开眼笑。除了大桥带来的便利,于治河最关心的是,大桥的收费问题。对此问题,记者从山东高速集团了解到,他们正在等待物价局的审批,他们请大家放心,一定会让大家享受便利的同时,还不多花钱。
文/片 本报记者 胡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