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云云 实习生 刘秦
“马主任,给我扎个针吧。”“马主任,我脊椎不好,你给看看。”22日是夏至,济南市中医医院针灸一科内坐满了病人,房间内弥漫着艾草的味道,科室主任马兆勤忙得不可开交。26年前,马兆勤顶着压力创办了全省第一家灸疗专科门诊,目前在全国已很有名气。
顶着压力办灸疗门诊
在这个不甚起眼的治疗室里,飘着浓浓的艾草味儿。在这里,很多让人想都想不到的东西都能被派上用场———用核桃做眼睛灸,用蒜、鳖甲、山药做间接灸等等。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马兆勤用的大部分疗法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1984年,28岁的马兆勤从部队转业进入济南市中医医院。第二年,他就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业内人士诧异的事———创办全省第一家灸疗专科门诊。做出这样的举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滥用药的情况很常见,滥用红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做法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这对人体伤害很大。”马兆勤说。而艾灸自古就是治疗疾病的好方法,但当时在全国的使用并不广泛,人们更重视扎针治疗。因此,马兆勤想创立一套系统的灸法。
苦心钻研获5项专利
真正感觉自己的做法得到认可,是在1987年。当年,经过
选评,马兆勤参加了中国针灸学会第一届青中年针灸学术交流会,专业人士云集,不少同行对他的“超前”做法很是看好,这给他打了一股气。那次交流会留下的黑白照片,至今还被马兆勤摆放在办公室里。如今,
马兆勤已经掌握了100余种特色针灸疗法,5项针灸疗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诊疗室里每天要迎来七八十个病人,还有很多外地人,马兆勤常常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他基本没有休闲的时间,周一到周五,每天从早晨7点半忙到晚上六点。“每天工作10到11个小时,其中六七个小时要站着。”到了周末,他还要加半天班,周日整理资料,每周往复。
“艾灸纯粹是个经验活儿,不能浮躁,必须亲自一点点尝试。要整天围着病人转才行,不能让病人围着我们转。很艰苦,累不说,还要忍受烟尘、火热。”马兆勤感慨,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也曾决定要搞艾灸的同行没有坚持下来,目前国内普遍还是重针轻灸。
老马的执著也深深影响了女儿马超超,当年报考志愿时,马超超自己做主报了针灸专业,后来很多同学觉得太累太苦,纷纷转行,但她依然坚持了下来,决定继承父亲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