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争年代抱着儿子躲过日本炸弹,解放后缠着小脚不甘落后
张金英:任劳任怨一辈子
  • 2011年06月30日 作者:
  • 【PDF版】

    九十岁高龄的张金英老人身体还很结实。

    文/片 本报记者 赵兴超

    战争年代,张金英曾抱着儿子躲过日军的炸弹。解放后,缠过小脚的她在生产队劳动时也不落后,挖湖、掘井、修路样样敢为人先,就是肩挑一百多斤的渣土也能健步如飞。结婚后,老人无怨无悔地支持丈夫工作,肩挑家庭重担。如今,已90岁高龄的张金英耳聪目明,说起现在的生活,幸福洋溢在脸上。

    肩挑百斤渣土健步如飞

    29日上午,记者来到张金英老人位于南关村的家中,她正在电视机前坐着。虽已90岁高龄,老人精神依然矍铄,迈着缠过的小脚,走起路来还很稳当。

    张金英老人开始记事时,就按照封建习俗缠起了小脚,这双小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却没能挡住老人前进的脚步。从出工出力、挖湖掘井,到种菜种地,老人从没落在别人后面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生产队时,住在南关村的张金英参加了开挖南湖的劳动。“那时候不叫南湖,叫西湖。上面给我们各个生产队下达的任务,我们就开始挖湖蓄水。”张金英老人回忆道。那个时候没有大型机械,采取人挑肩扛的人海战术。“一部分人拿大镢刨土,一部分人就挑上两个柳筐,从挖出的坑里往外面挑土,我当时就是挑土的。”张金英说。

    老人的大儿媳妇张仕香说,别看老人缠了小脚,挑起渣土来还是一把好手,两个柳筐装满土能有百十斤重,和老人当时的体重相当,但她用担子挑着还能健步如飞,完全不比一个年轻男劳力差。这之后,挖掘东湖、修路、掘井的劳动中,老人也都曾参与了。用老人大儿子张登宝的话来说,“老人年轻时,真是下了大力气了。”

    支持丈夫工作独自拉扯四个孩子

    自从老人嫁入张家,家中的重担就由老人一人担了起来。老人的丈夫曾在村里任村支书三十年,以工作为本职经常顾不上回家,张金英照顾老小从无怨言。从饥荒年代挖野菜、摘树叶到推磨、做饭,都由张金英一人承担。

    张金英有四个子女,因为丈夫的工作,更因为丈夫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张金英承担起家庭的大部分重担。张金英老人说:“俺老伴当了三十年村支书,从来不把家里的事当事。下大雨的时候,别人都是穿着雨衣往家里跑,他是扛着铁锨往生产队的地里跑,怕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去把地里的庄稼和菜给淹了。”有时大雨,张金英的老伴晚上还要挨家挨户巡查,担心茅草老屋有坍塌危险。这时候,张金英就要一个人在家里忙里忙外。

    大儿子张登宝说,那时他们家中的房子是几十年的老房子,一个小院住了四五户人家,日子过得艰苦。

    张金英老伴忙活完全队的事,才能回家收拾家里的一摊子。对此,张金英老人从无怨言,她淡淡地说:“俺老伴就是人实在,不顾家顾别人,一辈子就这样。”

    “现在的日子忒好了”

    回忆起往事,张金英总有些唏嘘感叹,老人的老伴去年去世了,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多亏儿孙孝敬,让老人心情逐渐好起来。

    “现在的日子忒好了,俺老伴常说,现在比以前地主的日子还要好过。”提起现在的生活,张金英老人高兴地说。在战争年代几次历经生死、在清苦岁月吃尽苦头,让张金英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倍加珍惜。

    如今,老人每天按时作息,耳不聋眼不花,7点多吃过早饭,心情好时经常一个人出门遛弯,和邻居聊聊天。中午还会小睡一会儿,喝一壶花茶。晚上则看最喜欢的戏曲栏目,一天的生活平淡而充实。老人说,儿孙们孝顺贴心,生活富足,真没想到能活这么大岁数,已经很开心了。

    临走,张金英老人执意送记者出门。儿媳张仕香说,每次有人来,老人都要亲自送客人出门,这样她才觉得踏实。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7旬老人,笃情跳“红舞”
张金英:任劳任怨一辈子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