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海芹
食品安全风波一波接着一波,今年以来,单是轰动全国的食品安全曝光新闻就有些让人吃不消。染色馒头,爆炸西瓜,如今又有媒体曝出沙琪玛含有毒硼砂,“血脖肉”也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缘何食品安全频频触及人们对其信任的神经,无良商贩太多,即使各个监管部门各尽其责,对待这样的防不胜防、查不胜查的食品问题,恐怕单打独斗还难以将其肃清。
周围不少朋友谈及食品问题,总是摇头,“好心”提醒笔者“还是买名牌放心”,要是吃菜呢,就要吃那些可靠的有机蔬菜基地里的新鲜菜,外面小商小贩售卖的熟食还是少吃为妙……如此一听,真是让人寒心,为了自己的饮食安全,人们开始如此谨慎提防起来。
然而,仅仅引起人们包括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还不够,如何减少食品问题才是人们最应该关注的。但说起来,又有些让人无奈的地方,各个地区的工商、质监、食药等对食品安全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其执法人员又有多少,即使各个部门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拉网”检查恐怕也是捉襟见肘,食品市场那么大,那么出现漏网之鱼恐怕也在所难免。更何况,各部门仅仅各司其职,往往有些空白地段是各家都不管的“盲区”,小商小贩偷买偷卖、民宅大院隐藏起来无证生产等等行为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检查的阻碍,当然所有这些并不是为出现食品问题后给相关监管部门以推脱的借口。笔者认为,在一些特殊环境和特殊区域及时期内,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监管,真正做到“拉网式”检查,把各个部门自身存在的监管软肋通过联动来取长补短、互相推进,食品问题中的漏网之鱼自然也就会被统统兜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