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是座石头城,花岗岩堆出的历史,静卧在思古幽情中。走在圆石排砌的古路上,似乎依然能听到当年甲士坐骑铁蹄撞击路面的声音。现代人迷恋古代的东西,因久远而亲近。那斑驳的墙体,那高耸的钟楼,那雕花的木门,那伟岸的雕塑,喃喃叙述着风雨故事。老城以青灰色为主调,在白云蓝天的映衬下,使人觉得只有冷色才明亮,因为有分量,有纵深感,有庄严气势。维多利亚时代是帝国鼎盛期,盖房子不计成本,重点项目建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很多材料选自意大利与德国,因为精心,所以经久。
爱丁堡人的环保意识有深度,既关心自然环境,也关心人文环境,对文化忠诚的民族让人觉得踏实。该市的地方法规要求,建新楼宇必须保护旧有墙体,内部设施可以非常现代化,但一定要留下历史面孔。相比之下,老北京已经没了模样,只在水泥森林中残存着依稀痕迹,如果当年完整地保存下来,光靠旅游,首都的日子就会很殷实。不知为什么,当年的决策者喜欢古书,不喜欢古城,执意要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建筑学家梁思成对拆旧方案痛心疾首,着实大病了一场,一介书生,反对也没用,知识不转化为权力意志,只是书斋里的自言自语。
爱丁堡有座英王行宫,深深缩在宽大庭院的林木后面。附近的皇家园林已经开放,原来帝王遛马的地方,如今成了市民乐园,三三两两的跑步者散在自然角落里,草地、丘陵、湖泊、树林,还有新鲜的空气、静谧的大海。如果不是刻意保留,城市里绝没有这样自由生长的原始生态。我们看着相当兴奋,除了“漂亮”之外,说不出别的词儿来,面对真正的美,语言倍感苍白,只能替换着拍照。一位老者走上前来,要帮我们合影,“all of you”,他用指头画了个圈,把我们都圈在里面,主动申请服务的人,我头一次遇到。
王宫前有一英里石板路,斜着通向悬崖古堡,那里三面峭壁,高不可攀,正面是坡地,一泻千里。遇到乱世,可行乌龟战法,先躲在躯壳里养精蓄锐,任敌人在外面耗得筋疲力尽后,再放出军阵决战。中国没有古堡,只有城墙,围在里面的不仅有军队与贵族,还有百姓,汉民族的统治者重视子民的追随,无民便无君,犹如无水便无舟。
我们驱车路过一个广场,高台上有四个年轻姑娘正在表演踢踏舞,动作劲爆高速,旋风一般的节奏让人喘不上气来,皮鞋敲击地面的声音清脆而有弹性,上半身端庄,纹丝不动,下肢挽出了各种花型。姑娘们的表演没有几位观众,属于自娱自乐、强身健体,艺术弥漫于日常生活,才是高质量的人生状态。原装踢踏舞出在爱尔兰,北爱尔兰流行也不奇怪,苏格兰人能跳得这么好,就很特别了。爱丁堡是座审美情调浓郁的城市,每年都举办国际艺术节,在过度物质化的社会里,这是别样幸福。
爱丁堡大学在英国排位靠前,是国人最早涉足西学之处,中国第一位旅欧留学生黄宽就在这里读书,1857年毕业,拿到了医药学博士学位。国学名家辜鸿铭也曾在这里求学,他是前清的活文物,民国时还梳着辫子,对西学的熟悉程度超过许多西学专家,批判语言格外尖刻,刺在痛处,引起了西方人的重视,说是到了中国,可以不去参观故宫,但是不能不见辜鸿铭。辜氏像痛恨西学一样热爱国学,精华与糟粕通吃。他最聪明,也最糊涂,有时故意用糊涂来表达聪明,是地道的学术狂人。
爱大的孔子学院是座三层的西洋石头小楼,门口有一尊国家汉办赠送的孔子半身塑像,慈眉善目,相貌端庄,比流行的孔子画卷顺眼,画上的孔子如打鬼的钟馗,不像传道者,而像驱邪者。我们见到了该院的外方院长,她基本不懂汉语。在中国,让一个不熟悉英语的人担任英语系主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看着这位优雅的英国女士,我感到他们在敷衍中国人,但愿这是错觉。中国的软实力比硬实力软,在世界文化版图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富强是数字事实、刚性现象,别人不愿意承认也不得不承认;而文化评价带有主观性,缺少客观标准,“他者”必须改变思维定式,这需要时间。
别的老师上课时,我到孔子学院的后花园散步,无声地踩上松软的草坪,依然惊走了林间的几只野鸟。在地上拾到一支漂亮的羽毛,夹到了笔记本里留作书签,暗笑自己有些“小资”,而且资深。入冬季节,花都谢了,心生淡淡眷恋,学人成为闲人,无比惬意,远离工作,远离思考,只剩自己和这后花园,情愿永沉梦中。绿茵丛中有几个人在打高尔夫球,推着球车越走越远,消失在密林背后。视线尽头飘入幻觉,失神后的冥冥中,灵魂游离了肉体,自由自在地飞翔……
徐宏力,博士,教授,青岛大学副校长,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美学与国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