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蓝娜娜
近日,自称是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秘书长的卢星宇,因在微博发布其所在的“中非希望工程”将在10年内为非洲捐建1000所希望小学,耗资约20亿元人民币,而引起了人们对她所开展的慈善工程的广泛质疑(本报8月19日A14版曾报道)。
有人说,在中国做慈善非常不容易,而且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之所以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源于一些人在做慈善事业时,往往被部分人指作是在作秀。其实,换位思考一下,那些真正从帮助他人、关爱他人角度出发的慈善家如果凭空受到这样的指责,必然心中会有诸多委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诸多慈善家中,也有一些表面积极募集善款,实则将善款占为己有、为己所用的伪慈善家。他们的存在,严重降低了慈善组织在公众心中的信誉度,而慈善组织不公开透明的募捐体制,更成为加剧公众对慈善质疑的根源。
笔者认为,要从根源上消除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质疑,公开透明的募捐体制是首要措施。这种公开透明,首先是对募集的善款总额、募集渠道进行公开,让公众了解募集的过程。其次是对募集到的善款的分配进行公开,让公众知道自己捐出的善款为何所用、用到何处。最后是对所剩善款的管理及今后分配的打算进行公开,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慈善组织资金的运作,也更及时地知道哪里有需要捐助的群众。
可以说,从公开募集善款环节到公开最终善款的分配去向,每一个环节的公开透明都是慈善事业稳步向前发展的必要举措,更是打消公众慈善质疑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