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闻
从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到最新网曝“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3个多月,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19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向公众致歉,并承认展品被盗案和瓷器损坏等事件,暴露了平时管理工作的缺陷、漏洞和不到位(有媒体曾报道)。
故宫方面的道歉或许能稍稍平息一下公众的怒气,但仍然阻止不了我们的质疑。故宫到底还有多少“门”?道歉之后,故宫能保证不再曝出其他的“门”吗?坦然承认自身问题、认识到沉痛教训固然值得肯定,领导们的深刻检查、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也代表着故宫迈出了承认错误的第一步,但公众最希望看到的不是这些表面文章,大家最期盼的,是自己心目中原本庄严、肃穆、文明、“谈笑皆鸿儒”的故宫能够重新回来。
故宫里珍藏的是珍贵的文物、历史的财富、文明的奇葩。这不仅是故宫的骄傲,也是全中国的共同财富。因此,故宫的管理人员也理应知识渊博、廉洁正义、谨小慎微,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这应该是不少人对故宫的共同印象吧。
然而,形象这东西,毁之容易建之难,故宫要认错容易,要还公众一个真相也不难,而要彻底走出这“十重门”,重塑形象,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道歉认错、打破封闭只是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一步。要重新赢得公众信任,仅仅几句话是不够的。一个真诚的态度加上说一不二、持之以恒的做法,再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化解公众的质疑,重塑公众心中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