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日照黑陶文化创始人王炳山
期待抱团走向世界
  • 2011年09月19日 作者:
  • 【PDF版】

    ②

    ③

    本报记者 彭彦伟 冷炳豪

    王炳山,1951生于日照石臼,师承程允贤、刘林先生学习雕塑,是仇志海先生的入室弟子,继承了仇老师“将中国黑陶文化与现代雕塑艺术融汇一体”之遗愿。他是现代日照黑陶文化创始人,现任日照市龙山文化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民协黑陶艺术家委员会副会长,日照分会会长。

    19日,中国黑陶之乡在将在日照挂牌,王炳山最近都在忙着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黑陶爱好者。

    他从27岁开始研究黑陶,今年已经61岁的王炳山仍然保持着对黑陶高度的热情。从一个“泥腿子”艺人,到现在的黑陶大师,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他坚持走着艺术路线。面对未来的挑战,他希望黑陶艺人们能握成一个拳头,共同推动黑陶艺术的发展。

    他“蛊惑”了仇志海

    18日早晨8点,记者在东港区滕家村见到了王炳山。他戴一副近视镜,穿一身米黄色的衣服,头发不修边幅,光着脚穿着鞋,说起话声音洪亮。

    在王炳山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他的创作室,一个十平米左右的房间里乱七八糟地放着一些陶器成品、半成品,狭小的空间只能容得下一个人和一张桌子、一个板凳、几把工具。

    王炳山介绍,他从小就喜欢用泥捏一些东西玩,村里需要一些模型之类的就让王炳山来捏。后来上级部门下来选拔人才,发现了王炳山的手艺,就把他带到了部队政治部雕塑创作室。退伍后王炳山又重新回到了家乡。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炳山遇到了著名雕塑艺术家仇志海。看到王炳山比较机灵,仇志海破例收他为徒。他师从仇志海,心里还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为了发扬黑陶文化,他心里一直想把大师请到日照来,挖掘日照黑陶文化内涵。在王炳山的“蛊惑”下,仇志海终于把黑陶研究所从济南搬到日照,开始了他的创作。这在日照黑陶艺术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他的作品收进课本

    王炳山一心痴迷于黑陶创作,但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在家人的印象中,好好上班挣钱才是正道,而王炳山天天与一堆泥土打交道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当时他们都说我是疯子,不正常。有时候我正捏着,家人过来就给我扔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炳山微微一笑。

    说起黑陶创作,王炳山顿时来了精神,“这东西就是需要一种激情,一种对黑陶的热爱。”王炳山说,脑子里想到什么就创作什么,不管在什么时间,哪怕晚上睡着觉想起什么来了,就立马起来创作。“别说睡觉了,创作起来都感觉不到饿。”

    在王炳山的的“仓库”里,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作品。其中最让他得意的两件是《铁蛋》和《孔子拜师》,其中前者被小学美术课本收录。

    创作的东西一件不卖

    谈起当前黑陶的发展,王炳山表示出自己的担忧,“有些人纯粹为了经济而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导致黑陶作品参差不齐,影响了黑陶文化的发展。”王炳山说。

    王炳山现在也有了自己的黑陶品牌,但是他自己创作的东西从来不卖,“哪怕是一堆破泥我也不舍得卖,都保留着。”王炳山说。

    说到未来的发展,王炳山坦言,他希望众多黑陶从业者能联合起来,抱成一团,共同把日照黑陶推向世界。“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创作下去。”王炳山说。

    王炳山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开了很多年的奥拓舍不得扔,在他看来,所有东西都有感情,都是他创作的一部分。

    ①一间不大的房间就是王炳山的工作间。

    ②王炳山的作品。

    ③王炳山的得意之作《铁蛋》摆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

    本报记者 

    冷炳豪 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待抱团走向世界
凝心品味泥土温润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