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炳豪 苏兆启,1957年生于岚山区碑廓镇,享有国家工艺美术师、世界民间陶艺设计大师、中国民间艺术家等称号,担任山东黑陶协会副会长、日照市民协副主席、日照兆启黑陶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
16日,记者来到位于大连路的兆启黑陶文化园,打远处就看到苏兆启黝黑的面庞绽开的一脸笑容。他衣着简单,头发花白,踩着一双黑色布鞋,步子不大却扎实稳健。
耳濡目染,结缘黑陶
“欢迎,欢迎。”他操着略微沙哑的声音欢迎记者的到来。
苏兆启伸手向前,两手相握。这方手厚实、粗糙而又温热。这是只有年年岁岁纯净细腻的陶土,才能打磨出的手掌。
就是这双手,创造了眼前这个占地20余亩,拥有50多名员工的兆启黑陶文化园。而说起过往的辛酸坎坷,他唏嘘不已。
“我们村窑火很旺,我小时候就用过烧碗罐这种生活用品的陶具。”从小的耳濡目染,让苏兆启与黑陶结缘。二十几年前,他白手起家,靠着租来的房子、自己垒砌的窑,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最让他刻骨铭心的就是冬天拉坯时冰冷的泥土,手上冻裂的口子往往一个冬天都无法愈合。
转型不顺,家人鼓劲
苏兆启的勤奋让陶厂生意甚是兴隆,但很快,他决定改变生产模式,放弃原有的生活用品陶器为主的生产模式。90年代初,他的陶厂开始向属于黑陶高端产品的花盆花瓶转变。
然而转型之初,生意却不尽如人意。“市场不认可,没有人买,就像精心刻好瓶,火候没掌握好烧坏了一样,重新再来就是。”头发花白的苏兆启对于第一次的失败这样一语带过。
苏兆启的发展就像是四百米一圈的跑道,走着走着似乎又回到了起点。他的家人则是看台上最忠实的观众,一直给他鼓劲加油。苏兆启放慢了原本就不快的语速,笑着说自己比较倔,“说好听是执着,老婆孩子不理解也得理解”。而在苏兆启小儿子苏日华看来,他是细腻柔软的泥土,为了家庭为了陶厂,他一人顶下了太多的事情,才变成了他自己口中又“黑”又“硬”的黑陶人苏兆启。
放手工厂,专心创作
2009年10月,为迎接澳门回归10周年,苏兆启专门设计烧制了大型陶器“中华尊”。该作品以高耸的塔型尊为原型,寓意澳门的回归后发展蒸蒸日,陶器高2.61米、直径1.26米,被记入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相对小件的黑陶作品,体积越大的陶器需要付出的心血也越多。
苏兆启的另一件得意之作“奥运宝鼎”,重约600公斤,从2001年7月中国申奥成功开始构思创作至2007年6月烧制成功,前前后后历经了近6年反复摸索和实践,期间经历了十几次失败。
“大件黑陶制作中,泥中的一粒沙子就可能导致整件陶器作废。烧制过程中一把不合适的火就可能让之前的努力白费。”苏兆启从多年的制作实践中得到了这些经验和教训。
记者看到,在文化园生产间外,堆放着近百件落满了灰尘的黑陶,拿起仔细端详才能发现都是一些残次品,苏兆启说这些都是烧制失败的陶器,要打碎扔掉的。
如今,苏兆启把文化园日常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小儿子打理,自己则更多地投入到创作中。而对于那些想跟他拜师学艺的人,苏兆启敞开怀抱,传授技艺。令他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的徒弟多数只想着学习技术,为了以后自立门户打造基础。
苏兆启端起茶杯,略带凝重地说,“摸多了钱的手,是感觉不到泥土的温润的。”
端起茶杯,没有喝就放下了。
O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