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哉孔子》背后的故事
  • 2011年09月28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范少伟 杨凡

    杏坛剧场,舞台上用现代元素诠释出儒学“礼乐”、“仁爱”、“大同”思想;济宁市8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台亮相体现出“和”的思想;杂技呈现出儒学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快乐,武术和书法则表达出孔子仁爱思想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记者为您揭开《大哉孔子》这场歌舞演出背后的故事与寓意。

    传统技艺诠释儒学思想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大哉孔子》中,武术、杂技等都成了折射孔子思想火花的最好载体,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在“礼乐”篇,杂技节目《杏林童趣》中,济宁市杂技团的小演员们,用在两竿间的腾转挪移表现了受教后、课余时间的欢快与喜悦,观众席中爆发出阵阵喝彩和掌声。

    “爬竿在全国杂技比赛中曾获得过大奖,是我们团的保留节目。”济宁市杂技团副团长赵建刚介绍,参演的小演员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

    而武术舞蹈《武魂·墨香》则展现了水墨画般的醉人意境。舞台正中,一个舞剑女子与一持长棍男子穿梭而行。女子剑舞得优雅,男子挥舞的长棍末端绑着的墨白两色相间长绸随风飘洒,像是巨型毛笔随风生花……两位舞者将飘逸和遒劲的感觉合二为一,将孔子“仁爱”思想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

    八种非遗项目体现“大同”

    锁呐、阴阳板、渔鼓、支锣等八种传统民乐,如何把他们统一运用到歌舞表演中,并能产生很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呢?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大哉孔子》总导演周长征说,创作之初,这让他感到特别困难。经过多次创作,最终从山东琴书的曲调中获得灵感,改编为《儒乡之情》的基本曲调。

    唢呐高亢嘹亮,端鼓渔鼓浅吟低唱,扁鼓串鼓声声激昂,伴着各种传统艺术项目的登台亮相,也引发了观众们的共鸣。“云锣!”“端鼓!”观众席中不时发出惊喜的声音。近在身边,却未必时常看到的传统艺术,让观众们感到亲切和大饱眼福。

    从节目现场获得的一次又一次掌声中看到这个节目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通过这样一台演出,把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传递出去。”周长征告诉记者,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有很多,把这些内容编排在一起,就想体现“大同”思想。这是济宁的8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在首次在同一个舞台上亮相,成为本次孔子文化节中一大亮点,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包容与互通的思想内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技艺有望发扬传承
《大哉孔子》背后的故事
杏坛剧场上演《大哉孔子》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