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闻
来青务工者三成多缺乏安全感,一成多渴望爱与归属。9日,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发布外来务工者心理状况调查报告,背井离乡打工谋生,受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患有“心病”,需要社会呵护(本报10月10日C05版曾报道)。
近年来,社会对外来务工者的关心处处可见:大规模的清理欠薪活动、春节加开的民工专列、大量出现的民工公寓……然而,仅仅关注他们的经济收入、物质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这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精神世界也亟需改善。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都与周边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难免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再加上工作劳累、生活压力大,工作之余的精神文化生活枯燥单一,使得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调节,很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而这些心理上的疾患往往会波及到身边的人,进而使他们的子女也受到不良影响。
外来务工者不仅仅是一个个忙活在工地上的身影,更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要让他们有安全感、归宿感,仅仅改善他们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是不够的,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应为他们撑起心理上的保护伞,关注他们正常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有平等、不受歧视的感觉。有条件的城市不妨开通针对外来务工群体的心理保健绿色通道,在外来务工者辛苦工作之余,为他们疏导心理、提供有益的精神文化食粮。对外来务工者真正的关爱,应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