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君
近来,维修泉城路一事再次成了热门话题。昨天,市政公用部门专门召开市民和专家座谈会,就维修方案问计于民,大家就多种方案从技术和可行性上进行了论证(详见本报今日C03版)。
泉城路的问题算得上老大难问题了,从最初设计的纯步行街,到后来的人车混杂,后来又恢复了公交车线路,以及由此导致的道路质量和石板问题,多次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要不要保留石板路?要不要恢复成沥青路?争来争去,始终令人纠结,石板也在一次次的争论中继续破损着。好在,有关部门终于下决心好好整治了,而且破天荒地召开市民座谈会,这实在是一件幸事。
其实,不管是加厚石板,还是新建沥青路面,正如欣向泉老师所言,结实耐用、经济易修,是最重要的原则。这是一句大实话,不管什么样的路,都是用来走的,只花哨不实用,到头来又会重蹈覆辙,泉城路石板路本身的教训告诉我们,所有的方案都要遵循最常规的道路标准,宁要面子也不要里子的事,再也不要做了。
泉城路是省城的金街和老街,含金量高,市政部门和市民十分关注,甚至为此举办市民和专家的座谈会、论证会,这在情理之中,也算是城市给泉城路的“特殊待遇”。市民有理由相信,泉城路一定会找到最佳维修办法,建成一条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金街”。
同时,行走在省城的大街小巷,人们随时会发现,还有更多道路正在遭受泉城路相似的命运,有的连道路基本功能都无法实现,所谓“大坑连小坑,补丁摞补丁”。全运会之前曾进行过大规模的道路整修,背街小巷也焕然一新,为什么才过去了两年,就出现这样的情形?
不管是泉城路,还是其他道路,修路就花钱,用最少的钱,修最好的路,是管理部门的基本原则,也是市民判断道路价值的主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一条道路,都需要在修路前好好论证,采取最适用的方案,即使不是“百年大计”,也要修成“十年通衢”,也就是说,每一条道路,都应享有泉城路的“待遇”。
如果更多道路“固若金汤”,那么千年泉城,将给世人又一个惊喜,这是城市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