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人如潮水的“考试大军”再度引发一连串对于公考的冷思考。尽管贬多褒少,但追逐公务员的热情丝毫未减,反倒再次刷新纪录。自然成为今天舆论焦点。
但现实情况是,公务员不是每个人一生的“独木桥”,也不是每个人一生的最后归宿。物尽其用,人尽其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
纵观近几年公考热,细细想来无非是中国官本位的社会大环境造就的。同时,社会化过程中的推波助澜,导致人们不顾自身的条件,而只顾公考一途,“铁饭碗”的心理作梗,从而上演当今大多数女性们发起了“要嫁就要嫁公务员”的世纪呐喊;公务员在人们心中形成的世俗传统观点凝聚成了人生最佳职业观;人们普遍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好,所有这些让“公考热”犹如一场场“大火”越烧越旺。
“公考热”加剧了报考者不考公务员誓不休的心理,还诞生了一份“产业”,诸如公务员考试培训班成追捧对象,学费动辄上万。
与此同时,也导致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难以将心思放在工作上,一心要考取公务员。如此,企业尽管拿出人力、物力培训新员工,却难收人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反过来想,即使你考上公务员了,但这个岗位真的适合你吗?一辈子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浑浑噩噩,最初的干劲、理想消失殆尽,可惜了。
为此,我认为,要想物尽其用人尽其能,还需要健全和完善公务员选拔制度,并打通现有的就业渠道;合理布局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均衡配制;引导就业者,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马光川
本报记者 李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