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亚楠 娄士强
当职校生进入实习单位实习时,他们其实已跨入社会。这是一个截然不同于学校的世界。当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猛然被抛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空间时,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又显露出目前职业教育中的短板。
日前,记者以求职者的身份进入潍坊,体验这些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来这家企业实习的职校生,专业五花八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甚至幼师、平面设计专业,应有尽有。
小隆是潍坊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一名二年级学生,9月份,他和同学被学校安排到潍坊一家大型电子企业实习。
吃饭、做工、睡觉,每天的生活内容无非这么几项。
小隆到工厂不久,就赶上工厂举办K歌大赛,虽然每天下班之后才比赛,但是他和同学们一般不会过去凑热闹。“站一天太累了,吃过饭就想回宿舍歇着,在学校,从来不会这样。”
早上7点不到,小隆就来到工作台,用大拇指把耳机后盖摁下、扣好。小隆所在的外壳组装工位,工作很简单,每个作业员需要做的只是掌握一个最有效率的动作,然后不断地重复。
刚开始干时,小隆觉得很轻松,不过也很无聊。但不到一小时,小隆就感觉指头肚不能忍受了。他请求换一个工位,让手指歇一会儿。组长没有同意,让小隆想办法克服。
宝贵的10分钟
突然,铃声响起。小隆恍然意识到自己还坐在一条轰鸣着的流水线跟前。伴随着摁后盖的动作,时间已经过了两小时。
在车间,每隔两小时可以休息10分钟。铃声未停,面前的流水带停了下来,机器的轰鸣夹杂着嬉笑的人声还有喇叭播放的流行歌曲,整个车间突然沸腾了。之前两小时里一声不吭,不断重复一个动作的年轻人突然恢复了活力,不少人还在车间追逐、打闹。
“啪”一下,有人恶作剧般拍了小隆后背一下,小隆迅速扑过去,边笑边骂,跟同学厮打成一团。
小隆和他的同学大部分都在20岁左右,这些年轻人习惯了校园里的自由环境,在这里却被束缚在流水线上,这10分钟对他们来说太珍贵了,如果不能来点大动作,嬉闹一番,这时间浪费得太可惜了。
不过,也有例外。有时,铃声还未落下,对面流水线上的作业人员已经齐刷刷趴下一排。他们要趁这个空当休息会儿。在这个订单较多的季节,每个车间的作业员一天几乎都要工作12个小时。
想学点东西但是不知道学什么
在自动线上工作的小娜曾在烟台一家职校上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潍坊,进了这家电子公司工作,在别人看来,学自动化专业的小娜找了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可是,在小娜眼里,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跟现在工作的“对口”,仅仅在于对于她一些名词听起来会比较熟悉。
小娜曾跟上本科的同学交流过,感觉跟同样学习“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相比,两者的课程差异很大。“可能是学得太浅了”,小娜只能这样归结。
小娜还不到18岁,在同龄作业员中,她显得更用心、更积极。来了两个月,周围线上的作业员、技术员、品质员等等来自哪个学校、现在能拿到多少工资,小娜都清楚。哪个新来的员工负责的机器出现了问题,她看见了,都会很乐意地跑过去帮忙,两三下就差不多搞定了。
“流水线上的活都很简单,看两次就会了。”但让小娜犯愁的是,想学点东西,却不知道学什么。“人家都说年轻人要多学点东西,我也知道应该多学,可是真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
劳动力的“饥渴”
一进入这家工厂,记者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好像一滴水汇入了人的海洋。早班集合前车间楼道里摩肩接踵向上奔走的人群正是一条汹涌流淌的大血脉。在各个车间门口,这条大血脉会不断地分流,然后渗透进每条流水线中间,点点滴滴与每一台机器融为一体。
在轰鸣着的流水线上,每个作业员需要做的只是通过高效率的重复劳动把自己的能量消耗掉。四个小时之后,在巨大的食堂里,每个窗口前会有十几米长的队伍,队伍慢慢移动,你再补充新的能量进来。
从入职开始,记者不断看到这个大工厂对劳动力的“饥渴”。据一名老员工介绍,前几年厂里只招女工,后来由于劳动力紧张,男性也开始进入招工范围。为了进一步解决招工难的问题,这家企业对于介绍新人进厂的老员工给予奖励,奖金的额度则是根据厂区劳动力的缺乏程度上下浮动。厂子最缺人的时候,介绍一名女工奖励500元,介绍一名男工也有200元。而职校生,成为这家企业劳动力有力的补充。
记者入职时,这家工厂的工号已经排到将近七万四千。由于一个身份证只能登记一个工号,也就是说,在十年间有五万多人从这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