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家庭暴力,这个古老、隐秘的“社会之痛”,被“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疯狂的拳头”击出水面,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家庭不仅是人身体的住所,更是灵魂的港湾。在人类步入文明新时空的今天,为何诸多家庭仍是“温情面纱后面的暴力舞台”?家庭暴力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静悄悄的犯罪场所”
家暴不分阶层,与学历无关,具有隐蔽性、持久性、周期性和残暴性的特点。多数受虐者平均遭遇24.3次家暴后,才向法律或社会求救。
近年来,我国家暴发生率不断上升,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家暴行为呈增多趋势。狭义的家庭暴力指婚姻暴力,又称“虐妻”,除了肢体暴力,也包括不理睬对方的冷暴力。广义的家暴对象还有老人和孩子。
对于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而言,家暴行为不仅是“炸弹”,也是“祸根”。家暴有代际传递的规律。有关研究表明,与原生家庭没有暴力者相比,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为新的施暴者的几率高600倍。
“安全的出气筒”
“不是要把老婆打跑,而是想把老婆打服”,家庭暴力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男人控制女人的手段。“我俩争吵,只要涉及小金库问题,他就动粗。”一公立幼儿园老师芳芳说,“现在,我提出离婚,他却执意不肯。”其实,家庭暴力的动机,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控制”,目的是在家庭关系中维护一种对施暴者有利的不平衡关系。
“两副嘴脸”、“内外有别”是诸多施暴者的画像。施暴者心中有两本账:只打家人,不打外人。对外人尤其是陌生人,他们拘谨、谦恭、尊重,因为不知对方底细。对家人,他们则专横、暴躁、凶狠,因为打了白打,不用付出多少代价。有人怀疑,两面型的施暴者有心理疾病。事实上,施暴人是因为他们想控制受害人,而且认为自己有权利这样做。他们的心理没病,有病的是其爱情观、婚姻观。
国外一个相关研究显示,施暴人和正常人一样,有表达悲伤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承受过度压力的能力。亲友、同事情绪低落时,他能及时表示关心和支持。工作压力超过承受力时,绝不会动同事一个手指头。只有跟妻子等家人在一起时,他才脾气失控。
为什么只在家人面前控制不住?
打妻子的男人,其实很自卑,他们多为神经质人格,内向、压抑。童年时,没有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成年后,在人际关系尤其夫妻亲密关系中,常有退缩、冷漠、敌意和不安全感。
遇到人际冲突时,神经质人格者由于焦虑、缺少安全感,对外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但是,当他与弱势的家人发生冲突时,似乎找到发泄对象,在外面世界得不到的征服与控制感,从家庭暴力中收获。这种“胜利的喜悦体验”如果未被及时遏止,便会成瘾,“见到家人就压不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