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营市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就业形势调研报告出炉
待遇不“留人” 企业招工难
  • 2011年12月16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李金金 本报通讯员 高钧
  15日,记者从东营市劳动就业办公室获悉,11月15日至12月15日,东营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对东营市规模较大、纳税贡献较高的56家企业进行了调查。据进入现场的30家企业统计,现有职工12221人,有招工需求的企业26家,企业人员缺口3059人。截至12月15日,已招用员工1098人,尚有岗位缺口1961人。年后新上项目或技改项目完工需增加员工3000人,预计总缺口4961人。
  从调查的企业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对用工荒的问题很警觉,提前采取了各种措施,多数企业员工队伍基本稳定。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主要是新开工项目和技改扩规项目存在相当大的人员缺口。另外,部分企业缺乏的是高技术、高学历人才,个别行业工种因劳动强度大、污染性高,造成人员流动快,属于常年性缺口,劳动密集型企业、部分管理欠规范的小企业及季节性用工企业招聘难度较大。
环境不够好 职工保障不到位
  调查结果显示,除经济增长和人口负增长等客观原因外,造成企业用工缺口现象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如员工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差等。从24家企业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企业11家,占46%;工作时间在8—12小时的企业5家,占21%;其他的企业工作时间更长。个别企业对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缺乏重视,比如,没有按照规定发放各种福利、,安排员工休息或休假、执行加班薪酬、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
  个别企业生产生活环境不好,部分生产车间受生产工艺限制,环境条件差,求职者不愿意到这类企业就业。如部分化工企业,虽然工资较高,但员工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造成年年进人,年年流失,年年缺工的“怪圈”。有的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对待新员工态度比较生硬,缺乏人性化关怀,造成企业“留人”困难。员工业余文体生活单调,各种文化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给外地工作者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业余生活带来困扰。一些企业的研发、设计等高技能水平专业人员只有远走他乡。
新生代农民工 更注重自身发展
  上一代农民工是以打工挣钱为主,而新生代农民工侧重于自身的发展,更加注重自身权益的保护,希望企业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择业观念的不同,导致不少年轻的劳动力不愿安于现状,热衷于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即使是在企业工作的人员,也因企业待遇、环境等因素不能满足个人的期望值而频频跳槽,增加了企业用工的不稳定性。
  从调查情况看,求职人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受世俗影响较大,总认为家里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市内企业打工拉不下脸来,抹不开面子,多数人认为只有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上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就业。
破解招工难 政府先要搭好台
  报告建议,根据企业的需求情况和劳动者的实际,政府应搭建好就业服务的平台,要深入乡村和农户,摸清劳动力的存量现状、分布范围,劳动者的年龄构成、求职意向等。当企业提出用工计划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招聘。强化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的职能,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的作用,使各项鼓励就业创业的政策、各企业的招聘信息等,能够及时地传达到家家户户。发挥好现有职业指导师的作用,为求职者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鼓励他们合理选择就业方向和适宜的工种。
  政府要充分发挥好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平台作用。同时,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开展专题招聘、专场招聘等活动。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有组织地开展市外推介活动,吸引外地人员来东营就业。
  政府还要站在为企业服务、为职工服务的角度,选择合适的课题,加强对职工的就业教育、技能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要研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考核体系,将各企业用人状况作为经济目标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让职工和企业心贴心,让规范的用工模式成为吸引人、留住人的“软实力”。
企业提高待遇 以人性化留人才
  报告指出,破解用工难,关键在企业。提高工资待遇,以“回报”留人。各企业要树立和强化“善待员工就是善待自己”的观念,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并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从调查看,遭遇“招工难”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工资待遇、食宿行、环境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人文环境欠佳的企业。另外,要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企业,对劳动强度、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要按照《劳动法》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该遵守的要遵守。企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真正做到以待遇留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任何一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企业要做好令人奋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至少在企业内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每一位员工都能看到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企业要舍得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上增加投资,除了技能培训,还要进行必要的爱岗敬业教育,大力宣传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增强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责任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