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布PM2.5监测数据”只是个起点
  • 2011年12月23日  作者:
  • 【PDF版】
  □赵勇

  曾以为PM2.5(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大规模进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是很遥远的事情,因为此前的种种信息都显示,监测PM2.5不仅面临着技术升级上的困难,而且购买设备培训人员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没想到,对于PM2.5的大规模监测如今会来得如此之快。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公布了PM2.5的监测时间表,其中明确提到,从明年起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监测,2016年对PM2.5的监测将推广至全国。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更是提到,一旦监测开始,环保部会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的城市实时发布每个点、每小时的数据,接受公众监督。(12月22日《京华时报》)
  实际上,对于PM2.5的监测工作早已经在南京等城市开始试点,只是监测数据一直没公开而已。如今不仅监测工作明年起将铺开,环保部更明确提出了“实时公布数据”的要求,这对于PM2.5全面进入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改变监测数据自说自话的现状,是一大步。
  但提出监测时间表和数据实时公开的要求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确保这些要求不在实践中打折,必须周密考虑。
  PM2.5明年起大规模进入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老百姓当然是举双手欢迎的,但PM2.5背后的真相,一些地方领导却未必愿意看到。目前没有纳入PM2.5的空气监测数据,让很多城市得以戴上“宜居城市”之类的帽子,得以完成各种“蓝天指标”。北京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就指出,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若纳入PM2.5,我国将有80%的城市难以达标。要知道,这里面可多的是“空气质量优秀”城市。PM2.5一来,不仅依附于低水平空气质量达标的环境政绩将全部丢失,而且一些地方还将面对从“宜居城市”到“空气污染城市”的巨大落差。所以说,要想让监测和实时发布PM2.5数据的目标不折不扣地实现,这方面的阻力不可不察——即如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所言,个别地方受不正确政绩观驱使,甚至会在环境数据上造假以谋取环境政绩。
  人们对监测PM2.5最大的期待,是这些严峻的数据能够给各地政府带来警示,促使其减少形成灰霾天气的人为因素(比如说加大淘汰高污染产业的力度),逐渐改善空气质量。这里面就涉及更核心的问题——监测了,数据也公布了,如何让PM2.5对地方政府形成考核上的压力?不妨设立一个两年或三年的缓冲期,让开始监测PM2.5的城市能够从过去的低水平达标中转过身来。缓冲期内,与空气质量相关的环境政绩考核,不以“整体空气质量是否达标”而以“PM2.5浓度的降低程度”为主要考核指标,如此,地方上就有了减少空气污染的政绩动力,监测并公布PM2.5数据才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