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在现场 接近真相
  • 2011年12月23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韩伟杰(右)在事故现场采访救人者张化义老人。
  第一家
外省媒体

  12月12日晚上10点接到采访任务,赶到江苏丰县事故现场已经是13日凌晨,现场已经清理完毕,只留下一道清晰的车辙和一片被压倒的芦苇。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是第一家赶到现场的外省媒体。我们在现场采访到了一位邻村的男青年,他简单地介绍了他知道的一些情况。拍完照片,我们匆匆赶往丰县县城,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网吧把稿子和片子传回总部。
  13日早上8点,我们再次赶往事发现场,收集了大量的信息,采访了第一个赶到现场救人的村民,找到了第一个救人者张顺利的父亲,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父子三人参与救人的情况,我们还采访了事故幸存者张化陀。
  14日,顺着校车行驶的路线,我们找到了校车将行驶的终点站——首羡镇茌李庄。在村子口,我们见到悲伤的村民们,了解到该村其中一家失去了两个孩子。找到这户人家时,孩子的父母不在家中,只有孩子年迈的爷爷,他流着泪向我们述说着失去亲人的悲伤。经过再三确认核实,我们得到“茌李庄有12个孩子在这次事故中死亡”这一可靠消息,这也是我们当天收获最大但也最悲伤的信息。由此我们写出来“12个孩子的生命终点站”这篇稿子。
开始走,
总比在原地强

  随后,我们又回到校车事故的发生地——张后屯村。村民们一致认为“发生事故全都因为撤点并校造成的,不撤校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张后屯小学有着70多年历史,我们找到了村里80多岁的老人,找到了一直在张后屯村任教直至退休的老教师。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我们还证实了出事校车一直是由车主洪旭驾驶的事实,并找到了洪旭的家。
  校车停运之后,当地村民只能用电动三轮车接送孩子,浩浩荡荡的迷彩电动三轮车大军,在学校门口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15日,我们就决定写一写“校车停运之后”。我们采访了78岁的老大爷开着电动三轮车接送孙子的事情,60多岁的李大娘蹬着人力三轮接送孙女,从家里带来一瓶开水,坚守在学校门口,就是因为“家离学校有十多里地,骑到学校就没有力气再回去了,只能等到下午放学再回家”。为了接送孩子,有的家长甚至赊账买了三轮车。
  4天的采访中,我们一直在丰县县城和首羡镇之间来回奔波,车上的里程表显示,800多公里。尽管阻力重重,尽管由于种种政策限制不能写出更多,但是在现场,我们采访到的都是最接近真相接近事实的东西,都是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记者这一职业的东西。
  作为记者,参与如此重大事件的报道,虽然辛苦,但却学到不少东西。丰县校车事故,它把撤点并校、农村校车、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以悲剧的模样抛给我们,让很多人在冷风中思考。不管路有多远多难,开始走了,总比在原地强。
  本报记者 黄广华 韩伟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