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04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一代代重型卡车是重汽人的骄傲。 本报记者 左庆 摄 | | ◥车间内机械化程度很高。 本报记者 左庆 摄 |
|
见习记者 修从涛 以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为前身的中国重汽集团,曾以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而获得不少荣光,一度被称为“汽老总”,受到毛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的褒扬。然而,上个世纪末,“汽老总”走到了破产边缘,不得不进行改革重组。 2001年,重组后的中国重汽如获新生,产销量节节攀升,并于2007年实现香港红筹上市。2010年中国重汽的产销量高达19.9万辆,跻身世界重卡最前列。从濒临破产到香港上市,中国重汽如何实现重组后的华丽蝶变?
改革重组: 济南分流 1.8万人 1995年9月21日,第18000辆斯太尔卡车在济南汽车制造总厂装配下线,奥地利总统托马斯·克莱斯蒂尔亲自到场剪彩。但是,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司产销量比上一年下降了40%左右,亏损额达1.47亿元。 “市场需求不旺,产品价格太高,不适应市场。”老重汽人郭先生说:“10吨的斯太尔基本车型当时一辆要卖30万元,如今也就卖20万。”据了解,老重汽的成员企业曾分布在山东、陕西、重庆等12个省、市、自治区,“零部件许多都是在其他省份生产,然后运到济南总装,运送零部件的物流成本非常高,这也催高了产品价格。”郭先生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老重汽开始走下坡路,并一度濒临破产。1999年,中国重汽累计亏损83亿元,欠发职工工资4.42亿元。 “重汽要生存,必须重组。”2000年7月26日,在国务院第74次办公会上,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2000年8月,马纯济以济南市委副书记的身份兼任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说,“改革重组最大的困难是减员分流,这也是新生的中国重汽改革重组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按国务院的重组要求,中国重汽将7万多人的职工队伍,减少到2万人,其中光在济南就分流了1.8万人。 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济南宣告成立,并提出“一年持平、两年盈利、三年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阶段性目标,中国重汽浴火重生。
观念转变: 从先卖车 到先造车 究竟是“先造车后卖车”,还是“先卖车后造车”? “在重汽重组之前,大家不会提出这种问题,不先造出车来,你卖什么?当时大家的想法都是这样。”郭先生说。然而,重组后的中国重汽,首先向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 2002年1月18日,在中国重汽商务大会上,“三个转变”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中国重汽的营销体系,即由适应市场转变为经营市场,以直销为主转变为以经销商和改装厂联销为主,营销人员以销售为主转变为以售后服务、信息反馈、营销管理与监督为主。 郭先生还清楚地记得,“2000年以前,重汽在国内16个省份都设有营销公司,销售人员近1500人,那时全年的销售量也只有三四千辆而已,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每年最多只卖3辆车。如今的重汽营销公司不足1000人,每年能销售十几万辆车。”营销方式转变后,营销人员比过去压缩了三成,销量却大规模提升了。“节省下来的人力去做售后服务,也加深了客户对重汽的信任和感情,我们现在有个‘亲人服务’,客户评价很高。”郭先生说。 营销方式的改变也带动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如今,在中国重汽济南卡车有限公司的第一装配线上,同时开出来的十几辆卡车模样并不完全一样。工作人员说:“现在实行的是订单式生产,先由用户提出配置要求,交完订金后,重汽再组织生产,车生产出来,用户交钱提车。”在该厂区的营销部,仓储区综合室处长张智勇告诉记者,“这个仓储区能存放800多辆车,订单客户平均每天要从这里提走300多辆。” 据了解,2002年至2006年,中国重汽的产销量以年增长60%的速度递增。2007年,中国重汽突破年产销10万辆大关,2010年产销量达到19.9万辆,产销量跻身世界重卡企业最前列。
自主创新: 把日本车 挤出市场 2004年年底,中国重汽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系列重卡,2007年这一系列产品产销突破6万辆,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重卡,被业内称为“HOWO奇迹”。 “凭借HOWO重卡,中国重汽将曾一度主宰中国搅拌车市场的日本车挤出了中国市场。”马纯济说,“一个企业必须自主创新,否则就不会有核心竞争力,更无法赢得市场。” 然而,创新有时也要经历失败。1983年,老重汽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全套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后,斯太尔成为中国重型汽车市场的主力车型,甚至成了重型卡车的代名词。“陕汽和红岩也有斯太尔技术,都是同质化产品,中国重汽凭什么去占领市场?当时中国重汽走了一条产品差异化的道路。”郭先生说,2001年,中国重汽凑足了1000万元开发资金,在斯太尔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出了第一辆车“飞龙”,“说实话,当时市场对这种轻量化的重卡反响并不好。”马纯济鼓励重汽团队,“创新必须要容忍失败。” 2002年,斯太尔王系列重卡的诞生,让中国重汽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当年产销量从上一年的7800辆上升至近1.2万辆,2003年达到2.1万辆。”郭先生说,“当时对斯太尔技术都是顶礼膜拜的,技术人员都不敢动,但正是这一动,让中国重汽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2008年12月19日,HOWO-A7正式推向市场,中国至此有了自己的“自动挡”重型卡车,之后又率先开发盘式制动器、研制天然气发动机。如今的中国重汽,已成为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车型也从斯太尔单一系列发展到汕德卡、HOWO-A7、HOWO等九大系列近3000个车型。马纯济说,“通过自主创新,重汽正在打造民族品牌,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资本运营: 香港上市 与“曼”牵手 2007年11月28日,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红筹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实现融资90多亿港元。实际上,重汽在2004年就已经借重组小鸭的机会实现了国内A股上市。谈到香港红筹上市,马纯济说,“在香港上市和在国内A股上市是两个不同的平台,通过在香港红筹上市,中国重汽完善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产权进一步清晰,使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化,增加了国际商业机会并能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谓一举多得。” 香港上市也为中国重汽搭建了国际化的平台。2008年,全球第三大重卡制造商德国曼集团向中国重汽提出合作意向。2009年7月15日,双方战略合作正式签约,德国曼集团斥资约60亿港元获重汽部分股权,中国重汽以独占许可的方式获取曼集团技术使用权。郭先生说:“曼技术可以为中国重汽今后10至20年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与曼的合作,提升了中国重汽的知名度和形象,投资者对重汽有信心。”马纯济说。2010年10月29日,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向机构投资者发售27亿元两年期人民币企业债券。“当时重汽的企业债券受到热捧,认购金额最后达到了68亿元人民币,为最初发行额的2.5倍。”郭先生说,“这是内地企业第一次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被誉为大型中资背景企业拓宽海外债务融资渠道的创举。” 中国重汽有了国际化平台,国际市场销量也与日俱增。2004年中国重汽整车出口不足60辆,2007年达到1.5万辆,“今年一季度,中国重汽已实现出口1万辆,全年的海外市场销售计划要达到2.8万辆,力争3万辆。”郭先生说,资本运作助推了中国重汽的快速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