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导网媒语境向理性回归
——网络谣言现象思考之二
  • 2012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评论员 李康宁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改变了现代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也引发了传媒领域的深刻变革。传播便捷、表达自由的先天优势,让网络逐渐成为了传递舆情的重要工具。 
  网络引领着传媒跨入了“自媒体”时代,通过网络,每一个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开放性、个性化的话语模式,更加尊重个人发声的权利,客观上体现了时代诉求。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相对自由的传播方式,也让网络很难对来源庞杂的信息去芜存菁。作为网络传播的主体,很多网民面对传闻时,仅仅以个人好恶作为甄选标准,无法做出成熟的价值判断。同时,网络传播的门槛较低,没有一个完善的审查机制。这就导致了网络环境中谣言不断。
  要想堵住谣言散布的途径,客观上需要权威信息及时发布,尽早让谣言止于真相。同时,也要积极努力地进行尝试,为网络创造一种良性发展的崭新语境,引导其尽可能地向理性回归。通过提升网络“自我证伪”的能力,来增强网络对于谣言的免疫力。   
  引导网媒语境向理性回归,离不开法规的监管。但这种管理不能仅仅体现在对个别问题网站的关停整顿,除了行政和法律的刚性手段,有关部门还应着力培育理性和文明的网络文化。打击网络谣言的目的不是遏制网络媒体的活力,而是让网民有一个更加透明的言论环境,让真相和理性主导网络舆论。为此,网络媒体不能为了点击率和转载率,而放任失实的信息流传,网民更要理性看待问题,避免人云亦云偏听偏信。当然,对于恶意传播流言、蛊惑人心的,监管部门应当坚定地追求其法律责任。
  从网民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因为个人的猎奇心态,而故意哗众取宠,发表和传播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尤其是拥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更应当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网络这个平台,让人人都有了说话的权利,人们更应该注意珍惜这种权利。如果每个人都没有限制、没有底线地挥霍这种自由,很可能导致网络彻底失掉公信力,沦为被人利用的工具。“止谤莫若自修”,当每一位网民都懂得谨言慎行,让自己的言论经得起法规与伦理的检验,那么谣言散布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经验告诉我们,每一种新事物的发展,都要历经一个曲折的进步过程。网络自然也难以免俗。如今的种种乱象,对网络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但如果正确认识,应对得当,一样能成为改变自身命运的契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