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05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霍晨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有些舆论似乎总把在外留学生与“官二代”、“富二代”联系在一起,引起了我们这些在美留学同学间的激烈争论,我也总觉得有点冤。 因地域、专业、家庭情况而异,在美学生的生活状态不完全一样。就我自己的当下状态可概括为,可在美国活下来,但需要很辛苦地让自己活得不错。我只能说,大家都在辛苦地生活,只是辛苦的方式不一样,若在国内,我可能正为每月的工资拼命,背着一堆贷款,但工资完全没体现出任何通胀的痕迹。而在美国我最辛苦的是没有归属感,这里不是家,和美国人都是表面接触,我从未奢求过有一个美国人可变成我知心的朋友,这个几乎是可遇不可求。 在美国,几千美元可买辆好牌子的二手车,开起来也挺好。除食物外物品基本都比国内便宜,得到的物质上的满足比国内要多。但凡事都要靠自己,我的车胎爆了两次,要学着自己换备胎,加油都是自助,还要学习保养,因为许多同学买辆车不容易。买车也是因住所与学校、实习单位间距离较远,公交不发达,打的非常贵,只能省吃俭用买车。 刚来的第一学期,每堂课都要录音回去再慢慢听才能确保听懂。因老师语速快,讲的内容又多,坚持近两小时是很痛苦的事情。现在听课问题解决了,又发现了新弱点:和美国人思维上的差距。他们可能不会做表,可能记不住公式,可能什么都要按计算器,但我的思想却输给了他们:以前从没觉得自己思维定式这么严重、这么要面子、这么没魄力。上课不愿意发言,怕说错,怕说了别人听不懂,写完了论文自己读很多遍,最后老师给了一句评语:“语句不通。”当然,可能是我基础差些,很多同学的情况比我好,但这些痛苦都需要非常努力、需要时间才能改善。所以过去的一年半我缺课少于五次,仅有的几次缺课都是因为身体实在扛不住了。学工科或者理科的同学许多是一直泡实验室,常接触的东西可以想象。有一次一位学化学的博士跟我说,他们一年能拿到很多奖学金和生活费,但换算到单位时间的收入可能还不如在麦当劳打工高。我知道国内的学生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只想说,我们都在付出也都经历着痛苦,我们渴望被理解。 我所在的科罗拉多算是较安逸的州,当地人相对比较友好,很少有激烈的争执。但过去一年半中,我也有十多次走在路上被呼啸而过的车里的美国人伸出头大骂,开始我还听不懂他们在骂什么,后来听懂了很难受,现在基本麻木了。我们对于外国人是友好的,但他们中有的人正相反,这点从表面不一定能看出来。一年多来,我基本接受了自己在这里还是异类,一种并不是非常让人喜欢的异类。去年冬天回家,从北京机场出来,看着高速路牌上的中文我就哭了,因为回家太好了。 其实在国外的中国“富二代”、“官二代”不少,但真正在奋斗、在吃苦的普通留学生更是多数,希望以后提到留学生这三个字时,国人还是能首先想到我们这大部分人,我们也就觉得自己的辛苦是有后盾的、是值得的。 最后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比家好,中国永远都是我们的家,我们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希望祖国一切都好。我们选择离开,选择辛苦地出来留学,并不全是为了以后自己生活得幸福、富足,更多的是想看清一些以前没看清的事情,用谦卑的态度从先进的国家学到知识,学会跳出思维的定式看到我们的不足,并且发现改变的方法。我希望,我现在的爱国情结可以称得上理智,并能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哪怕我们的国家因为我的努力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也足以令我无憾。 (注:本文作者现就读于美国丹佛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