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年老“麦客”“五味”麦收路
  • 2012年06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孙保付要时刻关注着“眼皮子底下”的麦子,避免漏割。
    文/片 本报记者 李贺
  4日,菏泽市小麦收割“开镰”仪式在单县黄岗镇朱堤口村举行,标志着2012年菏泽“夏收”正式开始。据了解,今年有25000万台小麦收割机投入菏泽麦收。记者深入田间,走上了老“麦客”孙保付的收割机,体会“麦客”的收麦生活,听他的故事。
辛苦:驾驶室就像桑拿房
  在孙保付的驾驶室内,两台小风扇不停地转着,可他额头上的汗还是不停地往下掉。进入驾驶室不到五分钟,记者的衣服已经湿透,烈日透过收割机宽大明亮的玻璃“炙烤”着驾驶室,驾驶室如桑拿房一样让人难以承受,温度甚至达到惊人的40多度。在这样的高温里,孙保付常常是一呆一天。
  启动收割机,孙保付一只手不停地转动方向盘以调整方向,怕有一绺麦子被“落下”,另一只手不断地换档,眼睛瞅着眼皮底下的麦子。
  “趁卸麦子的时候才有时间喝口水,出汗太多,不多喝水不行啊。”孙保付说,他车上放着一桶纯净水,有时候一天就能喝半桶。忙的时候他连饭也没时间吃,多喝水还能把饥饿的感觉冲走。
  从早上天亮忙到晚上,“麦客”们已筋疲力尽。“下了收割机,只想立马躺地上睡觉,哪里还顾得一身汗臭味?”说到这里,孙保付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收麦子七八年,都习惯了,苦点没啥,能挣到钱就行。”
心酸:最怕中途被“截机”
  从每年5月中旬开始,一直到6月下旬,“麦客”们一直在“南征北战”。孙保付的7年“麦客”生涯中,曾北到山海关,南到驻马店、信阳等地。他遇到过半路被强行截机的无奈,遭遇过被地痞流氓讹诈的苦恼……“这些事太多了!”孙保付说。
  以前外出作业时,经常会遇到外地人在路中间摆放石头、树桩等物品拦截收割机,这里面有确实需要收麦却找不到收割机的农民,但更多的是一些地痞流氓。
  “有次我们北上收麦,晚上赶路时遇见一伙人,要劫机收钱,当时我们身上有一万多元钱,没敢停车,他们就把收割机前面的玻璃给砸了。”孙保付说,第二天换了块玻璃,他们又继续赶路。
  “这几年,随着收割机数量的增加,国家管理更严,这种事情没怎么有了。”孙保付说。
欣慰:“到了协议收麦地,就像到家”
  “麦客”们常年去一个地方收麦,养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收完麦子往往都签订了下一年的收麦协议。“我每年都去河南项城收麦,到了那里就像到家一样。”孙保付说。
  有一年,为了避免截机、交通拥堵,项城当地派出所派民警一路护送孙保付他们回到菏泽,这令孙保付十分感动。
  “这几年钱不好挣了。”不少麦客们告诉记者,七八年前,他们到外地收麦每亩能收到40元钱,“现在每亩50元左右”。
  “过了那么多年,价格几乎没变,但物价却涨了那么多,油价从两块多涨到七块多。”孙保付介绍,几年前,菏泽市的收割机还没有那么多,外地的机械也少,忙一季最多能挣五六万多元,一般两年就能将购买收割机的钱挣回来。如今,不仅菏泽的机械数量猛增,外地机械数量也有所增加,竞争日渐激烈,一季能挣两万多元就不错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