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撤点并校的“好经”何以念歪
  • 2012年06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张海英

  撤点并校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内减少了52.1%。有学者拿出具体的调研数据,比如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增加4.05公里,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等。距离增加会增加交通安全隐患,教育成本的增加则直接造成了农村孩子的辍学率上升。(6月14日《人民日报》)
  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并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从改革背景及相应安排来看,撤点并校是一部“好经”。
  然而,“好经”却念歪了。地方政府简单甚至粗暴的撤点并校,显然忽略了农村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这一现实国情,带来了一系列后果——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多起校车事故和辍学率上升,前者关系到人的生命权,后者关系到人的受教育权。要不是正宁校车事故刺痛了我们,估计撤点并校还在继续粗暴上演。
  对于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归咎于三个原因:地方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地位不确定。这三个原因的确是存在的,但笔者以为,即使原因主要是地方乱作为,教育部门也需要反省自己。如果对撤点并校制定了详细的配套操作细则和监督措施,如果教育部门从上到下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哪有胡来的机会?
  当然,也不能完全责怪教育部门失职。因为地方教育系统的人事权、财权等重要权力,都在地方政府手里,地方政府自然可以不听教育主管部门指挥。地方政府之所以简单、粗暴撤点并校,真实原因是为了节省教育支出、监管成本以及为了教育政绩。撤点并校之后,不仅便于相对集中管理,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而且还能放大教育政绩,因为可以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提高升学率,让教育评价成绩多上几个台阶,地方政府有面子不说,还利于官员升迁。
  在笔者看来,“好经”念歪的深层原因还是各级财政投入不足。如果有充分的财力保障,学生上学时间过长和安全存在隐患、寄宿学生寄宿条件差以及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并入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都不会是问题,因为财政可以为孩子上学、住宿等难题“埋单”。
  多起校车事故发生后,教育部门紧急叫停了撤点并校。显然,叫停撤点并校并不是有效办法,应该切实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合理规划教学点,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才能治疗撤点并校带来的“痛”,否则,农村教育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