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下有道,必归于儒”何以引争议
  • 2012年07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儒家文化是内省文化,“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基督教文化就像手电筒,只照他人,不照自己。
  □颜炳罡
  
  1998年初秋,“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舜耕山庄召开,来自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学者出席本次会议,港台学者的阵容尤其强大,有三十七位学者出席。由于会议的学术层次高,每场研讨都是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当会议接近尾声,不意又起波澜,再度将论争推向高潮。
  在大会总结陈词时,作为大会的主办单位之一的鹅湖学社代表杨祖汉先生致辞,他提出一个论点即“天下有道,必归于儒”,立即引起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的驳斥。杜先生指出,儒家应以宽广、包容的心态去处理儒学与一切文明实体的关系,如果儒家说“天下有道,必归于儒”;基督徒说,天下有道,必归于耶;佛教徒说天下有道,必归于佛;伊斯兰教说,天下有道,必归于穆罕默德,必然引起文化冲突,这不是儒家所期望的。杜先生发言后,引起鹅湖师友强烈的批评。他们指出,儒学只是人性之常,人情之常,只是让人回归理性,过正常的生活,本不是什么宗,什么派,这怎会引起文化或宗教冲突呢?多年后,见到杨祖汉教授与他谈及这场争论,他还是对这场争论耿耿于怀。
  这场争论谁是谁非,我们无权做裁定。站在杜先生的立场上,也许鹅湖师友“狭隘”;而站在鹅湖师友的立场,也许杜先生观点过度宽泛以至于失去儒家的立场,我们能否说杜先生“过”,而鹅湖师友“不及”呢?显然不可。因而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也许都是“君子而时中”。
  问题出自哪里呢?
  儒家一向对自己的道很自信,这种信就是“笃信善道”的信。儒家之道对一切有血有肉的生灵都有意义,故而它是普遍的、永恒的,“天下有道,必归于儒”,可以说完全合乎孔子的思路,体现了孔子的精神。
  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这一法则可以通行于天下。子夏有言:“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原来,儒家所谓的通行于天下的普遍法则就是以自己的人格修养行于天下。你想让世界容纳你吗?你得有修养;你要想不被世人遗弃吗?你得有“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天下归于此儒,何冲突之有?何纷争可谈?之所以有纷争,有冲突,在鹅湖师友看来原因在于天下没有归于儒。
  “天下有道,必归于儒”,这个说法扣紧孔子的思路,并没有错。那么为什么杜先生——作为当代新儒家著名代表人物的他对此却深表怀疑与忧虑呢?甚至当众力斥?我们认为杜先生的怀疑与忧虑是有道理的。
  杜先生长期生活于美国社会,对基督教文化传统有深入的了解。众所周知,在中世纪,基督教别黑白而定于一尊,其“异端”裁判所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甚至科学家投入火刑场,从肉体消灭;又发动一场又一场的“十字军”东征,对东方所谓的异教徒进行血腥屠戮!乃至二次大战,希特勒正是利用基督教对犹太人(基督徒认为犹太人是陷害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这些事件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闻之色变!这些杀戮正是在“让福音传遍天下”的口号下进行的。基督教传播到哪里,就将冲突带到哪里,让战火燃烧到哪里,除非这个地区的人完全基督化了。近代以来,基督新教传入中国,一场场教案由之而生,最后演变成了义和团运动。基督教所到之处,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皈信基督,要么放弃生存权。由此观之,义和团运动的发生不是很自然的吗?
  儒家文化是内省文化,“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基督教文化就像手电筒,只照他人,不照自己。行有不得,不是反求诸己,而是归咎于人——不信上帝(上帝用章太炎先生的话说,其实是西帝即西方帝国主义)。不信上帝,非我教门,其心必异,由是冲突就发生了。所以“天下有道,必归于耶”是相当可怕的,毋宁说一场一场的人类灾难,而儒家人物提出“天下有道,必归于儒”,不是重蹈基督教之路吗?这是杜先生的忧虑。这种忧虑自然很有道理。
  问题的症结原来在于杜先生与鹅湖师友对儒的理解不同。
  章太炎先生指出:有达名之儒、类名之儒和私名之儒。达名之儒,儒者术士之称;类名之儒,儒者是知礼乐射御书数的人,相当于今天的教师;私名之儒,是指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
  显然,杜先生所理解的“儒”是私名之儒,即作为一家、一派学术思想而存在的儒,即孔子开创,程朱陆王所坚持的儒之道统。从这样意义说,“天下归儒”即“儒化天下”,儒化天下即儒化全世界,让基督徒归于儒,让穆斯林归于儒,让僧众归于儒,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办不到的。如果将办不到的事情强力去推行,必然引起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系统的强烈反抗,当然会引起不同文明的冲突!
  诚然,我们不赞成“儒化天下”,因为“儒化天下”并不可取,但我们主张“儒行天下”。“儒行天下”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就个体言,一个具有了儒家信仰、修为的人可以通行于天下,即“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其二,就儒学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家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大系统,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应当流传于天下。在人类文化的相荡相摩中同生并长,以成就儒学的辉煌,以成就人类文化的繁荣。
  “儒行天下”,并不妨害佛行天下、耶行天下、道行天下,儒家追求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故而“儒行天下”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独占性。时代发展到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会演化为心灵之间的竞争、文化之间的较量、精神家园的争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应以开放的心态投入到这场文化、精神、心灵的较量之中去,让华夏文明在新的时代里,在全球化的今天展现出新的光彩!
  (颜炳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儒风大家》专栏作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