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教育垄断与儒学复兴
  • 2012年08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颜炳罡
   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成就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垄断性教育必然造成垄断性文化,多样性教育必然导致文化的多样性。教育垄断必然造成思想垄断、文化垄断,垄断就不会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告诉我们,教育问题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本源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荣辱。事实说明,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成就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垄断性教育必然造成垄断性文化,多样性教育必然导致文化的多样性。教育垄断必然造成思想垄断、文化垄断,垄断就不会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只有解放教育,使教育多样化,才能真正迎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儒学欲再度复兴,前提是民办教育、私人讲学再度兴盛。
  众所周知,孔子创立私学,终身从事传播文化、教授学生的工作,他是位最有成就的民办教育家,是私学领域最为成功的导师。孟子“后车数十乘,从游数百人,传食于诸侯”,但如此庞大的师生队伍是私学团队,虽然他接受个别政治人物的私人捐助,但他不受任何政府的控制和政治人物支配。他的灵魂是自由的,思想是开放的。荀子虽然一度在官学栖身,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也曾一度出任兰陵令,但他讲学、著述在民间,他的学问传承在私学。孔子、曾参、子夏、孟子、荀子等等都是民办教育家,都是私学传人,先秦儒学之所以有思想活力、发展有动力,就因为私学的发达。而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文化专制,取消私学,成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自秦朝以下,没有一个封建王朝敢于公开禁止私学,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打着儒家的旗号,公然干着违背儒家精神的勾当,禁私学,然而毕竟不得人心,没有得到好下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官学与私学并行,保证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宋代,书院兴盛将私学教育推向新的阶段。儒学迎来第二个高峰,进而促进了儒、释、道三教融合,使中国文化远播东亚、东南亚地区,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出现了朱子学、阳明学等学派,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为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私学”或曰民办教育其长处在于个性化教育,其缺点也是个性化教育,私学出现是教育多样化最好的诠释。历史一再说明,私学盛则儒学有活力,禁私学则儒学奄奄而无生气;儒学盛,中国文化再度繁荣;儒学衰,则中国文化就会走向萧条。如果一味践踏儒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自宫”。
  儒学兴盛从来都是与民间讲学相联系。民间讲学或曰私学归根到底是反教育垄断、教育独断。如果人类只剩下一种教育,人类文化的衰微就不可避免了;如果一个民族只剩下一种教育模式,那么这个民族必然只能剩下一种思维、一个思想,必然导致一个民族的最高政治领袖就是这个民族的最高精神导师,最后导致“拜权教”,这个民族就没有文化。
  历史告诉人们:凡是文化发达的时代,一定是教育十分昌盛的时代,是开放、包容的时代,是教育方式多样化的时代。文化大繁荣的前提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孔子创立私学,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到来;秦始皇取消了教育的独立性,以法律教育代表人文教化,同样也消灭了思想文化。
  今天,中华民族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成为人们的期盼。然而文化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加大投入有时就会立竿见影,文化建设没有投入当然不行,而只有资金投入并不会立即生效。过多的金钱既可能腐蚀灵魂,也可能会收买灵魂。金钱可以造出摩天大楼,但造不出思想家、学术大师,这可能是杜甫“文章憎命达”的缘由。宽松的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有时比金钱更重要,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中华文化的复兴说到底就是作为中华文化主体——儒学的再度昌盛,没有儒学的昌盛,中华文化主干就难以挺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就难以确立。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主干、本源,是中国文化之所以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华文化复兴必须从本源上、根本处着手,从复兴儒学入手,进而带动儒、释、道等的多元发展。时代呼唤新儒学,要求出现儒学的新形态,因而需要从政府到民间,加大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民办教育的成长,放开西方模式下的学科管制,使教育多元化、多样化。一方面让私学、书院、民间讲学真正复活起来,重建儒家的新道场,另一方面,要求学术精英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面向大众,架起精英文化通往大众文化的桥梁,儒学的复兴才有可能。有了儒学的复兴,才能真正迎来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迎来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迎来人类文明的第二个“轴心时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