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来自奥运的争议中寻找共识
  • 2012年08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围绕伦敦奥运的争议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也有共同的底线和基本一致的方向。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奥运会,恰是社会思想日渐活跃和言论空间不断拓展的体现,这或许是奥运会对中国的又一次推动。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伦敦奥运会已在北京时间今晨闭幕。
  本届奥运会自开幕以来,话题不断,争议不休。外媒对叶诗文的质疑、中国羽毛球队的“消极比赛”、刘翔的再次“伤离别”等,都在国内形成了舆论热点。从北京到伦敦,时隔四年之后再度关注奥运,我们开始多角度地发现奥运对于中国的价值,这些观点的碰撞也超越了体育本身。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首次跃居金牌榜首位,这个成绩鼓舞了中国民众的信心,很多人认为正在崛起的中国很快将在其他领域实现更多的超越,甚至把金牌的多少等同于国家实力的大小。在此之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接踵而至,而在国内,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也集中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伦敦奥运不再像往常那样,只是盯着奥运赛场的竞技胜负,现在我们同样关注赛场之外,关注东道主和我们的差异,关注世界对我们的评判。虽然中国观众依然关注金牌榜的排名,但是很多人已经认识到,金牌只是国家强盛的一个符号,国家的强盛却不以金牌的多少论定。认识的转变源于已经强大的民族自信,在世界竞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不会再为几块金牌患得患失。相反,中国民众正在变换不同的角度审视体育乃至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在公共媒体,还是在网络空间,我们都可以看到围绕不同话题,从不同角度出发所激起的碰撞和争议。
  围绕伦敦奥运的争议,几乎是全方位的,既有浅层次的探讨,也有深层次的思考。针对中国羽毛球的“消极比赛”,我们不仅听到了对竞赛规则的质疑,也听到了关于价值观的批判;面对刘翔的意外受伤,有人送上了温暖的感情抚慰,也有人质疑其受利益驱使,身不由己;对“举国体制”的争议几乎贯彻始终,有媒体认为,“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需要大变革了”,也有媒体针锋相对,认为举国体制是“中国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体育发展模式,适合中国的发展实际”。这些争议没有因为官方的表态而统一立场,也不会因为奥运会的闭幕而迅速平息。
  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多年关注奥运的我们似乎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多争议。或许有人在嘈杂中感受到的是当下价值判断的混乱,而我们认为,这种基于不同方位的观察而引发的观点碰撞不是坏事。事实上,围绕伦敦奥运的争议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也有共同的底线和基本一致的方向。本届奥运会上,出现了名次并列的情况下国旗上下悬挂的场景,最初有很多种猜测和说法,经过国际奥委会的解释,是否符合规则就成了评价这个事件的共同底线。即便是对“举国体制”有截然不同的意见,其实也是殊途同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中国体育更长远发展,这个恐怕没有人会否认。
  在某种程度上,持续不断的争议也许是我们现阶段必须要承受的。我们要寻找的共识其实不是简单的观念一边倒,只有承认不同群体的认识差异才能更快地找到潜在的共识。曾经,我们习惯的舆论态势是强势者高声、弱势者低声,精英说话、大众听话,而现在很多不甘沉没的声音逐渐涌上来。让不同的观点得到正常的表达,恰是我们关于现代文明的共识。在这一点上,观点对立的双方也能形成合力。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奥运会,恰是社会思想日渐活跃和言论空间不断拓展的体现,这或许是奥运会对中国的又一次推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