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张刚在总结表彰会上做报告,讲述感人故事
做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 2012年08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张永斌 王超
    本报记者、“张刚大篷车”负责人张刚从业12年,从一名胡同记者成长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当选为济南市人大代表,今年还被推选为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张刚说,通过参加“三个一切”和“走转改”活动,他深刻地认识到: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成就了自己。表彰大会上,张刚在报告《基层是座大熔炉》中,讲到了三个故事。
   一条短信和一瓶茅台
  上周那个济南最热的桑拿天,张刚收到一条短信:“张刚,天太热了,采访一定要注意,别中暑。”他眼前浮现出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2003年,济南英雄山广场边安了个篮球架,恰好安在于老楼下,每天从早到晚嘭嘭不停的打球声吵得他没法休息,而于老已是一名癌症晚期病人。老人多方反映,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只好试着写信向张刚求助。张刚调查后马上写了一篇报道,又多次和有关部门协调,终于把篮球架挪开了,于老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老人高兴地给他打电话,说过些日子,一定要请他喝酒。
  几个月后,张刚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于老的邻居谢先生打的,他说,于老已经去世了,去世前,老人说,家中有瓶茅台酒,珍藏了十多年没舍得喝,把它打开请张刚喝一杯。
  端着这杯发黄的茅台酒,张刚心里既感动,又难受。后来,于老的老伴也常常找他说说生活上的事,他们成了胜似亲人的朋友。那条短信,就是于老的老伴发来的。
 “大篷车”关爱三胞胎
  为了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2010年,张刚带领六名年轻记者组成的团队,推出了“张刚大篷车”。
  去年冬天,一个求助电话打了进来,这是一个三胞胎家庭,孩子出生时出现危险,为了筹集医药费,父亲李春祥卖掉了城里的房子,一家人到郊区农村租房住。妻子在家照顾孩子,丈夫在工地上打零工。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够孩子的花销。
  大篷车去探访的时候,看到房子里没有暖气,窗户还透风,三个孩子只能蜷在被窝里,等太阳出来后才敢起床,问孩子们想吃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吃肉。
  大家立刻将三胞胎的故事进行了报道,一天内,就收到许多爱心人士送来的奶粉、衣服,还有人要给李春祥安排工作。
  “利用媒体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主动为百姓服务”,是张刚大篷车的一贯追求,大篷车的推出,不是张刚一个人的力量,它承载的是齐鲁晚报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为民服务路宽广
  目前张刚大篷车已经奔跑了176站,这辆为民服务的大篷车,为什么会越跑路越宽?那是因为,我们与群众的感情,不是同情怜悯,更不是施舍,而是水乳交融、血脉相连。 
  每位大众报业人都知道,我们的报纸有自己的根,那就是沂水县云头峪村,1939年,大众日报就诞生在这里。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老区的乡亲们把自己的新房腾出来,作大众日报的印刷车间,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来保护报纸。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乡亲们却一直吃着地窖水。得知这个消息,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动情地说:“我们来打井,一定要让乡亲们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打井队轮番上阵了,经过两个多月奋战,当钻探深度达397.06米时,甘甜的泉水涌了出来。 
  办报,办出了真情;打井,打出了民心。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事业有了家、我们的报纸有了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张刚大篷车在服务基层中找到了最响亮的答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