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房地产化”成为新的共识
  • 2012年08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人民网8月30日发表《经济下滑撼动不了“去房地产化”进程》一文,摘编如下:
  回顾以往的房地产调控实践,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央往往会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最典型的情况是2008年底的政策大逆转。今年的情况则明显不同:自年初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的势头,但中央一直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上半年我国GDP增速已经跌破8%,而中央在7月下旬还派出督察组到各地检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切暗示着,中国的宏观经济决策正在选择新的方向,“去房地产化”成为新的共识。
  文章认为,观察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就会发现,依靠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可以创造“高增长、低通胀”的完美组合。但这样做的后果同样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收入分配结构严重恶化。土地价格的上涨导致居民的财富被“剥夺”,而政府收入和企业的财富快速增加,结果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越来越低,经济结构严重扭曲。
  其二是产业空心化。土地价格的快速上升不仅导致工业及服务业的成本大幅度提高,降低了老百姓的创业激情,而且导致资源向房地产市场集中,企业家对制造业越来越没有兴趣。
  其三,恶化了社会治理结构。在土地价格上涨的刺激下,基层政府与居民及农民之间的土地矛盾越来越尖锐。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要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去房地产化”,这不仅是短期的政策取向,更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但中国经济的“去房地产化”知易行难。当前,我国工业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但房地产价格还相当坚挺。这符合资产价格“大牛市”的特征。因为房价上涨的时间持续太久,没有人相信房价会下跌,开发商的“降价促销”立即招来大批投资者抢购。当房价真正开始下跌,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更加尖锐,经济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放缓。
  文章最后指出,唯有坚持“去房地产化”,努力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结构,中国经济才能迎来大有希望的明天。
  (作者尹中立,有删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