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会集第二届非博会论非遗
守住老祖宗留下的根
  • 2012年09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文/本报记者 师文静 片/戴伟

  在7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进行了讨论。专家提出,不少地方误将保护发展非遗当做非遗产业化发展,从而导致与保护非遗背道而驰。
  非遗必须严格保留老相貌?
非遗的核心工艺不能丢

  对于依靠老手艺而传承的非遗来说,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严格按照老相貌来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或者根本不适应当下人们的生活,那么非遗就只能进入博物馆当陈列品吗?非遗产品不能挣到钱,无法传承就只能消亡吗?面对这个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称,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非遗可以适当地加入机械化制作,也可以在特别用料上有所创新,但是技艺类非遗必须保留本真的材料、传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三个核心内容。
  王海霞称,其实在实践和理论中,都允许纯手工的非遗可以适当地在生产中加入机械化工具,但是机械化介入到什么程度才合适,这才是大家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调研中王海霞发现,有些传统的非遗工具只能在博物馆才能找到,但是这项非遗的核心工艺还保留着,在没有传统工具的情况下,能否用电机呢?答案是可以的。只要非遗的核心工艺不被损害,这个核心工艺就是非遗保护的底线。
  非遗讲究原材料的运用必须本真,必须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配方进行制作,但是在一些非遗原料面临困难的时候,能否对有些材料进行替换呢?王海霞称,她了解到,有一种竹编工艺在内部材料的选择上利用了现代的玻璃钢,外部竹材、内部玻璃钢的搭配让竹编很时尚,扩大了市场。而对于象牙雕刻工艺来说,在禁用象牙的当下这种工艺基本上失去了原材料,这种情况下,骨雕大师们通过用牛骨代替,制作出了精美的骨雕龙舟,得到大家的认可。
  王海霞称,不是说非遗要传承和保护就不能创新,因为传承与发展是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于原生态的非遗保护对象,必须保留原本的工艺、材料,因为它不是商品,是收藏品;而非遗的衍生品则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可以采用传统的技艺来制作贴近现代生活的产品。“很多传统手工艺已经脱离了现代生活,走向了专业化和博物馆,但是也可以经过创新让老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生产性保护就是追求市场?
不能急功近利去开发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对非遗保护忧心忡忡,他说现在之所以特别关注非遗的保护,是因为非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大家想继承和保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而不愿意做败家子。乌丙安称,当下的非遗应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非遗保护的成败关键在此。
  “地方政府不要见到非遗就脸红心跳,不能只想到它能带来多少万产值,因为非遗的价值不能用价格去衡量,而是应该看到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不能盲目地去开发。”乌丙安称,《非遗法》中提到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想要去开发非遗项目的时候,不能忘记《非遗法》以上的内容。
  乌丙安称,当下某些地方对七夕节牛郎织女传说的开发已经到了逾越底线的地步。浪漫的鹊桥改为一桥飞架,牛郎织女传说中的鹊鸟换成仙鹤,七月初七上弦月改成十五的满月,牛郎织女的人物服装不显示牛郎织女特征等胡闹的做法,已经到了损害非遗的程度。“保护非遗就不能嫌非遗挣钱少,不能急功近利去开发,若是非遗被开发枯竭了,以后怎么办?”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也称,国家对于非遗制定了缜密的方针,总体上以保护为主。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其传统的制作流程,非遗的创新需要非常谨慎,例如唐卡中的宗教人物绝不能开发成其他人,木版年画也不能刻成明星的形象,要保护非遗的核心技艺和传统样式。
  “非遗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文脉,非遗的保护不能仅看到其经济利益而是要把握其人文内涵。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是两条线运作,不能混为一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强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