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许评就活在他的书中
  • 2012年10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戴永夏 

  10月15日下午4点,我突然接到许评先生的女儿许艳雯的电话,她悲痛地告诉我,她的父亲、我的恩师许评先生于14日晚10点35分病逝!这噩耗如五雷轰顶,令我异常震惊,也使我非常难过。
  这是真的吗?我真的不敢相信。就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4日,他还同我一起,兴致勃勃地到沂南县参加一个征文大赛的颁奖会。会上,他的散文《奇景异趣竹泉村》和我的《初识竹泉村》同获二等奖。获奖的人中,他是唯一一位80多岁还笔耕不辍的作者。在会后的参观游览中,或登山,或涉水,他都积极参加,精神很好,一点也不像一位已86岁高龄且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的老人。
  然而这一切,瞬间便定格为永不再来的历史,许评真的走了。这让我在万分悲痛的同时,也感到异常后悔:这些年我有许多与他相处的机会,为何不多跟他聊聊,多向他学学,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教诲呢?
  许评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革命、新闻出版战线上的老领导,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绩的散文作家。身为山东省散文学会的创始人、连续三届的学会会长和临终前一直担任着的名誉会长,他对山东散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他个人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间,他出版了《梁山泊风情》《齐鲁青未了》《明湖赋》《泉城风景线》《新艺术散文概论》等20余本散文文集或评论集,几乎是一年一本书。他还写了大量未收入集中的书评、序言等文章。用“著作等身”来概括他的创作成绩,似乎并不为过。
  许评在创作上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创作之路是何等艰辛。
  他17岁就参加了革命。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整天行军打仗,难得安宁。然而自幼爱好文学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利用行军打仗的间隙,一边刻苦自学,一边练习写作。有一次他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曾说过:“(我)从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开始给冀鲁豫日报投稿,也给冀鲁豫边区文联办的文艺刊物《新地》投稿。写过一篇报告文学《梁山新英雄记》被当时的一位作家改编为曲艺唱词,由当时冀鲁豫书店出版发行……”建国后,他从事过新闻工作,当过出版社领导,经历过各种运动……但不管工作多么繁忙,运动怎样冲击,社会如何动荡,他凭着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退休后重又焕发了艺术青春,终于成为一名散文大家。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刻苦努力,他如何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然而成绩并未阻挡住厄运的到来。就在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期时,一场意外灾难几乎给他带来毁灭性打击。
  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许评正准备集中精力,在散文创作上攀登新的高峰。就在这时,他突患脑中风。虽经治疗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记忆力衰退、行动迟缓等后遗症。一位轻狂的医生曾断言,他患了“老年痴呆症”,只能休养保命,写作从此“拜拜”。然而许评就是不信这个邪,他决心跟命运抗争一番。不久,一位老战友求他给自己的诗集写序,他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件“苦差”。当他重新拿笔写作的时候,才感到原来灵活的脑子已不听使唤,手中的笔更有千斤之重,但他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写下去,终于把序言写完。这一小小的“胜利”,使他信心大增。他感到自己还行。于是继续坚持,继续苦练。他感到手脑越用越灵活,文章越写越顺手,终于战胜了脑中风后遗症,能够跟常人一样写作、生活了。他的多本文集,就是在患“老年痴呆症”后写出来的。他这段传奇般的经历,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讲过,让我在惊叹之余想到:芸芸众生中,这样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能有几人?又有多少“老年痴呆症”患者能取得许评这样的成绩?
  许评对散文事业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散文作者的培养和关心上。 
  认识许评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忠厚长者。尤其在培养散文作者方面,他可谓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目前活跃在山东文坛上的许多作者,都得到过他的帮助提携,有的还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诚如王景科教授所言:“许多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人及文学爱好者,在他的引渡下步入了文学殿堂。”而我,正是这其中的一员。
  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文学作品出版难的情况下,当时分管文艺出版社的许评毅然决定,给山东的几位散文作家出版散文合集。我当时在散文创作上刚刚起步,也被他选中,得以跟著名散文家张岐、马瑞芳、吕曰生、任远、耿林莽、章永顺等同列,出版了散文三人集《乡情》。这是我有生以来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在文学之路上跋涉的信心。
  许评生前曾说过,作文,要先做人。这种人格与文格的统一,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文章广受赞誉,他的为人更是有口皆碑。
  关于许评的为人,有人说他是一尊“大佛”。如果用宽容、正直、善良来解读他这尊“大佛”,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许评为人的宽容,贯穿着他的一生,也表现在各个方面。
  他对生活是宽容的。在八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他经历过战争、自然灾害和各种各样的政治风浪。但不管生活如何困苦,道路如何艰难,他都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满怀希望。他还“化腐朽为神奇”,把艰苦的生活当成财富,写进作品,开出艺术之花。
  他对朋友是宽容的。跟朋友交往,他从不计个人得失,不念个人恩怨。不论高官平民,他都一视同仁。即使曾伤害过他的人,他也“犯而不校”,该帮助的帮助,该提携的提携。
  对自己,他却一向严格要求,行事低调,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他那身极为朴素的衣着,常被人误认为是乡下的老农。我跟他一起开会时,常见他穿着洗得变了形的旧衬衣旧布鞋,跟一同与会穿着时髦的俊男靓女形成强烈反差。然而他对此毫不在意。私下里他常谈起战争年代的艰苦,比比那时,他对现状很是满足。
  对名利,他看得很轻、很淡。他为官多年,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当年经他选拔、培养的人才,有的成了省市领导,有的实权在握,但他一向耻于通过他们“走后门”、捞好处,为自己或亲属跑官要官。
  对别人,他又总是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得到他帮助的人无数,但他从不愿从别人那里索取回报,不愿麻烦别人。文友们请他写序言、书评,他从不推辞,常常牺牲掉自己的写作时间,抱病完成别人所托。直到去世,他还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家中不设灵堂,不收受花圈、礼金,尽量少麻烦亲友。而他不让送花圈的原因之一,就是怕摆放花圈会刺激同楼住的几位老人,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健康……他,至死都在为他人着想啊!
  如今,许老已坦然驾鹤西去,这个世界上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在思念不已之际,我忽然想到他生前赠我的许多著作,心中感到莫大安慰。这一本本心血凝成的佳作,闪耀着他的思想,留存着他的智慧,镌刻着他的音容笑貌。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再次寻觅到他的身影,聆听到他的教诲,跟他无拘无束地亲切交谈!
  啊,原来许老没有死,他就活在他的书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