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县级电影院的兴衰史
文/图本报记者黄广华
  • 2012年11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陈旧的座椅显示了东方红电影院的衰落。(资料图)
  改造后的金乡图书馆
  改造前的金乡影视中心(资料图)
  10月30日,初冬的午后,金乡县中心街,71岁的马作华注视着一座写有“图书馆”字样的气派大楼,脸上的表情表明他若有所思。
  马作华老人眼前的这个建筑经历了三次变迁。最初,这里是东方红电影院,一个欧式大教堂式建筑;后来,在原址上建起金乡影视中心,青砖的四层楼;现在,这里是正在装修的金乡县图书馆,一座瓷砖覆面的当代建筑。
  当年,这里曾像供销社、肉食站一样,一票难求。它的变迁,既承载了很多人的回忆,又反映了一个县级影院的兴衰史。

东方红电影院曾场场爆满
  宽敞的礼堂里座无虚席,一束亮光,从高处不大的窗子里照射到迎面宽大的荧幕上。胆大顽皮的孩子们站在高处,把小手伸向亮光。借助亮光,孩子们用手指摆出各种动物的模样,在荧幕上晃动。
  58岁的金乡市民徐辉说,这曾是他最熟悉的影院场景。他说,一阵铃过后,全场漆黑而安静。荧幕上随音乐开始放映的是《新闻简报》。这时,仍有人拿着票,在工作人员手电筒亮光的引导下,踉踉跄跄地挤到自己的座位上。
  徐辉在老东方红电影院对面出生、成长。在他印象中,东方红电影院像一个欧式的大教堂,圆圆的顶,很气派,影院的正上方有一颗大大的五角星,“具体什么年代建成的,我也说不清了,反正出生的时候,已经有这个电影院了”。徐辉说。
  马作华同样说不清“东方红”建成于哪年。他只记得当年这里(电影院)火爆得很”,就像供销社、肉食站一样,一票难求。
  东方红电影院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只有一个放映厅,只能容纳1000人。“那时候,电影院里差不多场场爆满。有一次放《三打白骨精》时,很多人从村里赶来看电影。
  马作华老人清楚地记得,1976年,《红楼梦》上映的时候,“媳妇要从郑州回来,我一大早就跑来排队买票,花了2毛钱买张票,等她回来一起看场电影。在当年,那是很时髦的事儿。”马作华微笑着沉浸在当年的幸福中。 
  今年70岁的胡大娘介绍,她小时候看电影,小孩是5分钱一张票,大人才“8分钱”。“电影院里,从天明放到天黑,人满满的,一个电影连看好几遍都不觉的烦。”
  “在1980年代,凭借八分到两毛的票价,甚至最贵的时候三块钱一张票,县城电影院就能达到每年20多万的收入,可见当时县级电影市场的火爆。与之相比,三五万的片源费用只是‘小头’。”金乡影视公司经理李伟说。 

影视中心收入下滑近10倍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座电影院渐渐地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80后”的王伟曾惊讶于它的存在,“啊,金乡还有个东方红电影院?”1979年出生的王建通对于这座电影院的记忆也是模糊的,“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光记得有影视中心”。王建通说。 
  由于设备落后,环境差等多种因素,“东方红”渐渐失去了它作为电影院的功能。1990年,东方红电影院被拆除。1992年年底,在原址上建起另一座建筑,即金乡影视中心。1993年1月1日,金乡影视中心正式运营。 
  青砖,混凝土,四层楼。当年这座建筑那叫一个气派,当时号称鲁西南最好的电影院,曾有人说至少10年之内不落后。
  现在已是金乡县影视公司副经理的孙明智,是影视中心辉煌历史的见证人之一。1994年是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他到影视中心,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放映员。他说,当时,影院继续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片源先分到省里,省里分到市里,市里再分到县里。 
  影视中心哪天放什么电影,每个月都由市里统一安排。这种排片制度下播放的片子,被称作“轮排片子”。李伟介绍,当时的电影市场供不应求,可容纳上千人的电影院场场爆满。电影胶片也从8.75毫米发展到16毫米,再到35毫米。 
  县城电影院为什么那么火?李伟说,“那时候,电视机的数量有限,没有网络,娱乐活动相对匮乏,只有去看电影。”他说,电影《霹雳舞》上映时,县城舞厅里的年轻人都爱模仿电影里的舞步。 
  县城影院的辉煌期,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李伟的印象中,影视中心在1997年迎来又一次辉煌。“那一年,光票房收入就达100多万元”。但是从1998年开始,电影市场开始滑坡,“全部的经营收入不到70万元”。李伟说。 
  令李伟和同事们意想不到的是,1999年,影视公司迎来一个“寒冬”。各项业务直线下滑,“1999年的票房收入连20万元都不到”。到了2002年,影视中心每天也就放上一场电影,或者有大片上映的时候,才有人来光顾,一年的收入连10万元都很难保证。 

影视中心变身金乡图书馆
  “2002年,我到电影公司当经理时,影视中心已谈不上效益了。”说起影视中心的没落,李伟用了一去不返这个词。 
  李伟说,这其中有些是体制范围内的制约。1993年1月,广电部提出要打破电影行业“统购统销”局面。1995年,广电部电影局下发通知,其中规定,取得影片发行权的单位,可以直接向省、市各级发行单位和放映单位发行影片。这等于承认了电影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002年,实施“院线制”,即省公司组织效益好的县电影院直接到中影购片,省公司再和县里按比例分成。后来,“院线制”暂停,又采用了“临调”模式。“临调”即县电影院向省公司调片源,当场付租金。
  “这对县级影院里来说,风险很大。每天的片租最低为200元,最高的3000元。如果票价是10元,一场电影最少要有700名观众,影院才不至于亏本。”李伟说,当时的国产影片,放一场,亏一场。这是当时县电影公司的真实写照。 
  当时,大片不但贵,还很难被县城影院第一时间租到,一部新片的胶片拷贝总被省级和市级影院捷足先登。而省市影院还未结束放映时,这部新片又登上了电视荧屏(1990年代后期,电视机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因此,县城电影院播放的不少新片成了“旧片”,少有人问津。  
  片源贵、时效差、没观众,电影公司的收入下降,资金开始紧张,经常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李伟说,2002年开始,不少员工陆续“停薪留职”自谋生路,有的当起了个体户老板,有的外出打工。 
  随后的几年,金乡县电影公司日况愈下,尽管用上了组织学校、单位来看的手段,票房收入仍旧无法抵消片租支出,其职能逐渐变成管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机构。除此之外,几乎再未放映商业电影。直至2010年8月份,影视中心最后一次放映后,就彻底不再放电影。
  2011年底,影视中心走完了它的使命。金乡县决定将影视中心改建成金乡县图书馆。改建后的图书馆完全改变了影视中心的面貌。原来支撑观众走上二楼的大楼梯被拆除,外部被贴上了代表现代化标志的瓷砖、大理石和钢化玻璃,还在原楼的两侧加了两个侧翼,顶部加了一个超大横梁,内部结构也被完全打乱,进行重新装修。已找不到影视中心半点痕迹,更不用说“东方红”的影子了。 
  (金乡县委宣传部王建通对本文亦有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