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济南不是“词都”
  • 2012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10月5日,《齐鲁晚报》作了一个专题——《济南打造文化词都是不是突发奇想?》,标题用了疑问句,留下了余地。我会这样回答:“对,完全不着边际。”
  □安立志
 
  应当说《齐鲁晚报》的专题做得很策略,一位见习记者的手笔,将这一问题分成三个角度,“赞同 自然加人文,相得益彰”;“反对 希望能少折腾,多干些实事”;“声音‘词都’一说,有待商榷”。报道客观而平实。开篇以网友的言论作引子,“我们有辛弃疾、李清照、张养浩等等,甚至李白杜甫也在海右亭留下诗篇,曾巩也来此做官,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打造一个词都?”
  济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文化史上,许多文人雅士曾在济南留下闪光的足迹。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后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来到济南,在大明湖历下亭留下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有句云:“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诗题中的李北海,是文章、书法名重天下的北海太守李邕。
  正是由于杜甫的“济南名士多”,才引出一串千古流芳的名字。然而,要将济南打造成“词都”,必须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词都”之“词”,当指宋词这类的文学形式,而与此无关的作品或作者,恐怕很难列入“词都”的范畴。既是“词都”,词人的集聚性、作品的影响力,都是基本的要素。比如,前述的李白与杜甫,本是唐诗之巅峰,将其拽进“词都”显然于理不通。再比如,元代的张养浩,则是元曲的重要作家,将他拉进“词都”,也有诸多不宜。济南在历史上曾有历下、历城、齐州等不同的称谓,辖区也曾多有变更,甚至隶属于不同的民族政权。但在两宋之际,确有两位光彩夺目的宋词明星属于济南籍。
  一是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纪念馆”位于今济南趵突泉公园。
  一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济南历城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民族英雄、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东坡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纪念馆”位于今济南大明湖公园。
  除此二人之外,还有网友提及的曾在济南任职的江西人曾巩,此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颇具文名,却并不以词名世。在北宋的文化氛围中,填词自然是流行的创作时尚,但有人认为,曾子固诗不如文,词不如诗。据考证,曾巩词仅存一首《赏南枝》(马兴荣先生1988年在《抚州师专学报》第四期撰文认为,《四库》本《梅苑》卷中一直被认为无名氏的《洞庭春色》一阕,作者应为曾巩)。即使如此,曾巩的词作,内容已与济南无关,是否作于济南也难确定。如此以来,将曾巩纳入“词都”也属牵强。
  被济南人引以为傲的“二安”,一是婉约派的翘楚,一是豪放派的代表,在宋词的文学群山中,这二位堪称两座词坛高峰。应当指出的是,所谓“词都”之创意,正是以“济南二安”为根据。至于其他与词有关的作家与作品,只是补充与搭配。然而,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他们二人的创作,与济南其实没有多少关系。
  先说李清照。徐北文先生指出,“李清照当生于其父格非的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的住所,抑或随母留居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外家,而不可能诞生于济南。”(《李清照全集评注》代序)李清照18岁嫁给在东京任职的太学生赵明诚。曾任尚书左丞的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遭蔡京诬陷,作为“官二代”的赵明诚兄弟受到株连,免官徙居青州。李清照后又随夫迁居莱州、淄州(今山东淄川)任所。直到靖康之变的当年,李清照一家渡江南下,开始逃亡之旅,终老南宋都城临安。虽然不排除赵明诚任职山东时可能的返乡省亲或旅游采风,但“清照一生皆未在济南定居”(同上),则是基本事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只能说李清照具有济南籍。无论在山东还是在江南,她的创作活动与作品内容与济南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与李清照相比,辛弃疾却是地道的济南人。辛弃疾在济南出生时,身在临安的李清照已经57岁。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年仅21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参加耿京领导的义军,并担任掌书记。翌年,辛弃疾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即率50多人袭击敌营,擒拿叛徒押往建康(今江苏南京)。从此,辛弃疾再未回到济南。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里,除曾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他长期闲居于江西上饶。他的黄金创作,是其投闲置散的额外成就。这说明辛弃疾的创作空间与创作内容与济南根本没有关系。
  作为与济南有着血缘、地缘的两位著名词人,其创作既与济南无关,还有哪些著名词人或卓越词作能够撑起拟议中的“词都”呢?有人极其勉强地提及两人。一位是金末元初的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乃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系唐诗人元结的后裔。他的词作,水平是没说的,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元太宗七年(1235),元好问到济南一游留下了几首与济南有关的词作。他不仅不是济南人,也从未在济南任职,只是曾经“到此一游”的“驴友”而已。另一位是宋末元初的赵孟頫(1254—1322),他本是宋朝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由于总管缺位,赵是实际上的“一把手”,在济南任职三年。但在济南,人们只知大名鼎鼎的《鹊华秋色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趵突泉公园“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楹联出于他的手笔,对其与济南相关的词作知之甚少。
  所谓“词都”,涉及文学与地理两个领域。就宋词而言,作者与作品的分布,不仅与两宋的人口密度有关,也与两宋的疆域变迁有关。有学者考证,宋词作者80%是南方人,78%的作品是南方人创作的(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可以想见,这其中大部分作品也是在南方写出来的。李清照、辛弃疾生活在两宋之际。李清照最重要的作品是在南渡之后创作的,辛弃疾几乎全部作品都是在南方写成的。由此可见,考虑到作者的集聚性与作品的影响力这两个基本因素,在济南打造“词都”将很难形成共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