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倒退三十年,什么都还有;未来三十年,能留下什么
井塘村的思考
  • 2012年11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吴道宽仍然“坚守”在自己的老屋里。
  井塘古村的旧街道。
文/片 本报记者 于潇潇
  青州。井塘古村可能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景点,迎接周边慕名而来的匆匆脚步。像所有传统村落一样,历史和现代交汇处总让人兴奋,又多少有些遗憾,有些疑问——
  留得住建筑,留得下人吗?留得住村子,留得下传统吗?
  不经意发现的古村
  “井塘古村有多远?”
  “这我可说不好,我只知道个大概方向。”
11月6日,在青州下了火车,记者搭上一辆出租车,问路的时候司机师傅是这么回答的。
  不过并没费多少力气,一路上,每到转角处,便有一块标注着“井塘古村”的指示牌,给远来的游客指引。
  青州本地人也是近年才发现,自己身边居然还有着这样一处完整的明代村落。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的井塘古村,仿若一处世外桃源,开始不断地吸引着各地游客来此访今寻古。
  而这村落最早为人关注,还是摄影爱好者的功劳。
  2003年前后,青州市摄影协会成员远足来到此处,见到这座风雨中矗立五百年的古村落,大为惊叹,便拍下照片发到网络上。
  照片引起了时任青州市副市长的孟庆刚的注意。他寻到古村,惊喜万分,当即给山东大学教授、民俗学家叶涛打了电话,告诉他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村庄,邀请他来村里进行调研。
  当年8月,由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2001和2002两级硕士研究生、山东建筑大学本科生组成的调研组便进驻井塘村,在酷暑和蚊蝇骚扰的天气里,开始了近十天的调研。此后近十年间,井塘村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旅游爱好者的关注,井塘古村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衡王嫁女的故事
  “井塘距益都镇十五公里,南依玲珑山,明景泰七年吴姓由西吴家井迁此立村。村东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后凿为井塘,故村名依之。”
  ——井塘村“村名碑”碑文
  整个井塘古村坐落在高约300米的山坡上,这里是明朝时期衡王女儿与其女婿居住的旧址。村落北侧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多已建造了现代民房。村民们说,衡王女儿、女婿在该村有72间古屋。
  “衡王嫁女的故事发生在明嘉靖年间。”村民们向记者讲述说,衡王是嘉靖的兄长,封地青州,有三个女儿。“井塘村人吴仪宾,跟母亲相依为命,靠打柴、卖柴为生。在衡王选婿的那天早晨,他到城里卖柴,听说衡王选婿就来了精神,他想可以借机会吃饱肚子了。”
  那时,坐的是八仙桌,吴仪宾不仅把面前的菜都吃完了,而且又吃了一箸饼(就是把筷子竖起来那么高,筷子放平那么长的一打饼),其他王孙公子只象征性地吃了几口。吃完饭后,他就要离开,但王府的人不让他走了。原来,衡王的大女婿和二女婿都是得细食病(厌食症)死的,所以三女儿一定要找个身体好、能吃饭的人为婿。吃饭时,三小姐在绣楼上俯瞰众人,发现吴仪宾年龄不大,而且特别能吃,所以就选中了他。
  婚后,衡王派人在井塘村为他们修盖房屋,据说有72间之多。而为了方便女儿回娘家,衡王专门在该村与衡王府(现青州城区)之间修建了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俗称“官道”,当时只有高级别的官员才能铺此“官道”。目前,此“官道”仍保留着部分遗迹。
  以这72间古屋为中心,井塘村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也是我省保存相对比较完好的一处明代古村落。
五百年的
石砌房技术

  走进井塘古村,沿着蜿蜒的青石小径前行,一座座古老的石屋扑面而来。这些石屋虽然已经不复完整,但那平整光滑的墙面、错落有致的石块、雕刻精美的挑翅,以及惟妙惟肖的石狮、石鼓等,无不体现着古代工匠原始而高超的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
  吴家、张家、孙家大院都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依山相连而建。通向院落的台阶均由石块砌成,少者七八级,最多一处有七十二级,建筑气势宏伟。
  导游介绍说,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从井塘村有石房时开始,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一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砌造房屋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建造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活理念,“现在该技艺已经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记者得到的介绍是,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巧妙地将当地民俗与风水文化相结合,从选址、上梁、画符、镜子和“石敢当”等的设立,无不贯穿当地百姓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纳福的朴实思想。该技艺还运用了大量的绘画雕刻技巧,其门枕、挑翅、迎风、山墙上通气孔等采用菊花、梅花鹿、铜钱等图案,线条流畅、绘画精美,增加了石砌房屋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石砌房建筑技艺是井塘古村特有的一种手工技艺,几百年来已经与井塘村民的生活起居深度融合、无法分割。该建筑技艺以当地青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既减少房屋备料过程中的相关程序、环节,又降低房屋造价成本,解决了井塘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居住问题。
  在古村西门外一处“石庵屋”,记者看到,这处村民当年搭建的临时避雨休息场所全部由石片砌成,石片错落,向外围倾斜,雨滴不进。而现在新瓦房建设已不再需要这种技艺,年轻人觉得学习这门技艺没有用途,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面临消亡的窘境。
倒退三十年
什么都还有

  11月6日,从甘肃到青州出差的王女士慕名到井塘古村游览。村里石屋的遗址、石阶等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与想象中的古村相差很远”。她原本以为,自己见到的会是保存完整的石屋,有大量的村民居住,村俗村风贯穿古今。
  眼中见到的,却是“断壁残垣”。而这已经是潍坊乃至山东全省保存相对完好的明代村落。
  “倒退三十年,什么都还有。”60岁的村民吴道宽固守在井塘古村自己的老屋里。村里像他的这样的人不多,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其余的人,早已陆续搬进了山下的新家,井塘新村。
  吴道宽常坐在昏暗的房子里,抽上一根廉价纸烟,眼神空洞地盯着大门,思绪回到曾经的古村。
  井塘古村村口,几百年的古井平静无波,与之相对的塘也依然清澈见底。倒退三四十年,井边也还是一翻热闹场面。这口井养活周围二十多个村子的人,每天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距古井不远处是古村的关帝庙和戏台,逢到庆典日,香火极旺。
  井塘古村曾是青州最大的村落,村子凭山而建,围墙、岗哨、炮楼齐全,像一座完整的城堡。1930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土匪攻打井塘,村民设三道防线奋起反击,土匪打到第二道时就已经被击退。四月二十从此被认定为井塘的生日。后来再有匪患的时候,周边村子里的人都到井塘来避难。
  “现在,我还能给子孙讲述古村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吴道宽说,这些故事,也许在孙子这一代就讲不下去了。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井塘古村没有通电,没有修路,挑水困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部分井塘人搬离古屋,住进了山下的井塘新村。十几年前,吴道宽的儿子也搬进了新村,吴道宽一个人留在古村里,住惯了,不舍得走。
  在新村建房屋的时候,木材等都是珍贵的物料,古村房屋的大梁、屋顶的瓦片被村民们随之搬运下山。留下一座座没有屋顶的房屋,看上去颇为荒凉。
  “这也算保护得及时,不然,有些村民可能连石头都会运走。”孟庆刚说。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井塘古村的保护引起了青州市政府的重视,市委书记、市长都亲自过问,去年开始投资兴建了通村内的公路。并与村民签署协议,“一草一木都不得搬运。”
  幸运的是,村子相当于被整体搬移,所以井塘村非物质形态的生活民俗都没有隔断过,在鲁中地区比较典型。孟庆刚说,“井塘村民的生活民俗、节日民俗、生产民俗、民间信仰等,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的韵味,就像是活化石一样。”
  为了保护这“活化石”,孟庆刚和专家们做出了很多努力。近年来古村被一些开发商看中,想要进行地产开发,被孟庆刚拦了下来。“没有进行好的规划就开发,容易把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破坏掉。”而井塘古村与井塘新村,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政府的保护和关注下,井塘古村的部分民居被修缮,并于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开门迎客。七天期间,三千余人来此探访,古村脚下的停车场数次被停满,其中不乏京、冀、沪等外地车牌。
  现在,如何将井塘的民居、文化和传统技艺等保留并传承下去,仍是孟庆刚等人苦苦思索的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