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舞台伉俪潜心“抢救”民间舞
港沟梆鼓秧歌、商河鼓子秧歌都有他们的心血
  • 2012年1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手拿梆鼓秧歌的道具,祁本隆老人讲述当年进村整理该舞蹈的故事。 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
  本报记者 赵丽
    在济南,有这样一对舞坛伉俪,一个是济南市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一个曾任济南市歌舞团团长。两人致力于民间舞蹈的发掘、整理,商河鼓子秧歌、港沟梆鼓秧歌、胶州秧歌等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都留下了他们的心血。
 □三伏天参与编导800人的鼓子秧歌表演
  离休之后,祁本隆和孙丽的生活被“民间舞蹈”满满占据了。
  76岁的孙丽个子娇小,腰板笔直,一看就是常年练功攒下的功底,现在她还常接到邀请,去给大型民间舞表演做指导。
  对商河鼓子秧歌,老两口感情很深,尤其是在1994年,已经离休两年的老两口还参与了一场大型商河鼓子秧歌表演的编导工作。“演员有800人,是商河各乡的农民,为了排练方便,当时分成五个方阵。”祁本隆回忆说。
  第一方阵的排练场地在商河牛堡乡,那年7月12日,编导组到后放下行装就来到中学的操场上,开始插牌、画线、打点——因为演员多,场地大,为保持队形规整,每次排练前得先做这些功课。
  那天编导组一直忙到晚上八点多。“谁知道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把十多人半天的汗水给冲跑啦!”祁老先生说,第二天一大早4点多,大伙儿望着泥泞的土路,心想,完了,乡亲们来不了啦!谁想,不到5点,杨庙、袁窦村的演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扛着自行车就来到了排练场,杨八庙村离排练场最远,演员们也在村干部带领下绕道十多里一溜小跑赶到了。
  当时正值三伏天,乡亲们流着汗,但是热情很高。因为排练场地多是场院,打好的点、线不易保存,大家想出办法,打点时在固定位置插一个小木棍,这样再打点时就不用测量了。不过每天凌晨4点就起来,由于光线太暗,小木棍不好找。“后来又研究出了新措施,改用发亮的啤酒瓶盖做标志,还专门去饭店找的。”回忆到这里,两位老人都笑了。

 □下乡搜集豆腐坊里诞生的梆鼓秧歌
  离休后,老两口经常下乡收集藏在民间的“宝贝”。
  1998年,历城区文化馆封玉斗馆长告诉他们,港沟文化站挖掘排演了一个打着梆子卖豆腐的舞蹈。老两口很兴奋,第二天就和封馆长一起去了港沟。
  到港沟后,港沟文化站的站长何守清介绍了这个舞蹈。原来它流传于乾隆年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就失传了。1984年,根据有兰峪村老艺人何玉海老人的回忆,文化站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在郭家庄进行了排演,后来梆鼓秧歌重新走上街头。
  不过可惜的是,到1998年,已经有三四年时间没有组织演出了。1999年,应港沟镇政府邀请,祁本隆、孙丽和其他几位同志又来到港沟,对“梆鼓秧歌”进行整理。这次大家来到有兰峪村,到农家和豆腐坊进行了调研。
  “当地做的豆腐很有名,豆腐又与‘都福’谐音,‘梆鼓秧歌’的表演就是突出豆腐的特色,有推磨、揉包、敲梆、挑担等情节和动作。”说话间,祁老先生拿出一个黄褐色的豆腐梆子起身比划了一下,梆鼓秧歌有梆、包、小妞这三种角色,男演员左手执一把梆子,梆把上有一条长绸,绸的尾部缀一朵红绸花,表演时搭在双肩上,左手持棒槌,按情节要求有规律地敲打。至于女演员,简称(包),她们的道具是长方形浅黄色纱巾,类似于做豆腐包布。而小妞则手持花鼓表演。
  “这个舞蹈跳起来很活泼、热烈。”经过加工整理,梆鼓秧歌开始走上舞台,并参加了多场重大演出。尤其让大家自豪的是,2009年“梆鼓秧歌”还列入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携手编著民间舞蹈资料,合著《昨天的事》
  在老人家里,记者看到了一本厚厚的文件册,每一页都粘贴有照片,照片旁边有工整的文字记录。
  孙丽笑言,相比自己,老伴要“宅”一些,他今年80岁,身板硬朗,不过平时大多在家整理资料、写作,“这样的资料他整理了13本”。   
  听了这番话,祁本隆也笑了,他摆了摆手,补充说,“是两个人合写的!”
  1949年一同参加了山东省青年文工团,1959年结婚,两位老人可谓志同道合,既是恩爱夫妻,又是事业搭档。多年来,为了抢救民族民间舞蹈,两人挖掘和编著了大量具有宝贵价值的舞蹈资料。1998年他们应邀为农村文化娱乐丛书编写了《灯彩与秧歌》一书,书里介绍了民间广泛流传的“龙舞”、“羊皮鼓”、“蝴蝶灯”、“抬花杠”、“小伞秧歌”等16个民间舞。而《梆鼓秧歌》、《胶州秧歌教材》等书籍的编著,也渗透了两人的心血。
  今年,两人合写的《昨天的事》出版,这本书从1949年两人参加工作开始写起,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市舞蹈界许多重大活动和重要作品的创作过程,其中多篇与微山湖端鼓、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章丘芯子等民族民间舞有关。   
  对民间舞的现状,他们有欣喜也有忧心。“民间舞现在不太景气。”孙丽说,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民间舞日渐重视,一些研讨单位和剧团也做了许多努力。不过,民间舞要得到充分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当地群众。但现在,农村的男劳力大多出去打工,跳舞的时间自然也难以保证,“有时找演员,50元一天人家也不愿跳。”
  让老两口感到振奋的是,这些年在商河、胶州等地,民间舞从中小学起就得到了较好的传承,这也让人看到了希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