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旬退休老人 为老家写村志
近3年写就17万字,自费出版送乡亲
  • 2012年1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翻着耗时近三年写成的村志,郭永顺老先生很欣慰。    本报记者 尹明亮 摄
  本报记者 尹明亮
    在历城区鑫达小区,有一位叫郭永顺的退休老人,从机关单位退休,年过七十了,又萌生了为老家写一部村志的想法,历经近三年,进城数十年的老人几经奔波,终于为老家槐荫区七里铺村写成了一部17.3万字的村志。
  一本村志17万字
七旬老人手写就

  鲜红的封皮、精致的装订、五个金黄的“七里铺村志”大字,郭永顺小心拿着,仔细翻看着。17.3万字的村志在74岁的老人手里拿得不算很稳当,但老人介绍时,一脸的兴奋。
  从2010年开始,为了这本村志,身体不算太好的老先生忙了近3年,“那时候看报道有人写村志,便动了为自己老家也写一个的念头。”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出生、生长都是在七里铺,出来几十年,虽然村里的家已不在,但情总难抛。“那时候老家还属历城区,上下班骑行俩小时,也是在家住着,到后来就搬到城里来了。”
  从明代建村到清代被淹,从蔬菜基地到引黄稻改……一本厚厚的村志里,仅“村子大事记”就记了23页。虽然郭永顺曾一度尝试用电脑写作,但因为退休多年,电脑根本用不惯,全书17.3万字基本都是老人手写的。
  “都是晚上写,边看资料边写,干一个小时就会出冷汗。”2010年开始着手写村志,年底老人却得了心梗阻,到了今年9月底,500本村志终于出版。“那时候写着写着就头晕,要不然还能早一些出版。”虽然稍有遗憾,但大功告成依旧让老人一脸欣慰。  
一个好汉六个帮
一群老人找资料

  17.3万字,109幅展现村子各个时期情况的照片,民俗、村务、人物、变迁,工作浩繁,而修村志在村子里也成了一件无人不晓的大事,村子里的6位老人也参与进来,承担起搜集村史材料的工作。
  “老先生已多年不在村里住,知道他的想法,我们也很意外,但也很支持。”对老人的举动,时至如今,七里铺村主任杨新华还难掩欣喜。
  而作为村志的顾问,同样已经74岁高龄的七里铺村老书记李贵仁也是搜集材料的六老之一,在村里做了十几年老书记,李贵仁提供了不少自己至今仍保存着的老资料。“从小一块儿长大的,老郭很不容易,我们几个找找材料,都得他汇总,他身体也不好,还住院了,但最后出来的村志非常丰富。”
  郭俊华、柳茂田、潘金红、郭永良、郭冉,本应含饴弄孙的老人们为了村志也都忙碌起来,每家每户的人口、辈分沿袭都有记载,一部村志也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家谱。“都是自己村里的事,大家伙儿也都积极。”对于热心的老伙计们,郭永顺也十分感激,“我多年不在家了,即使回村住住,也是住妹夫家,资料也多亏了这些老伙计。”
自费出版500本
大都免费送乡亲

  走在七里铺村,村子整洁干净,作为曾经第一批引黄稻改实验的村子,黄河大米现在仍是村子的招牌。村志出版的消息,在村民中间已不胫而走。
  “村志发到每家一本不是问题。”见到几经周折后终于付梓的村志,杨新华爱不释手,“看了两遍,出乎意料,很快就要给村民发下去了。”
  记者得知,村志的出版也是郭永顺老人自己出资15000元印刷的,“自己留着的差不多都已送人了。”辛苦的工作得到认可,郭老先生心情畅快,身体也好了,如今他又回到了原单位,义务承担起分发报纸的工作。“本来就是想着发挥点余热,能为村里办点实事,自己压力也不大,人老了最怕没事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