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至智知止
  • 2012年1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纪慎言

  有意识地问过几个开车的年轻朋友,开车时最怕的是什么?他们大概都叫赵本山的“脑筋急转弯”给忽悠苶了,大多思考半天之后却没有说出自己的“最怕”来。于是我就替他们说出了答案:最怕站不住。听了我的答案,对方大都长舒一口气,然后叹服。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车开不动最多是急出一头汗来,而开动的车辆如果刹车失灵站不住了,就很可能要出人命!
  由此看来,“止”在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实践中与“行”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比“行”还重要。然而,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还有这么一个“止”字,就像有些人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羞耻”二字一样。
  于是,许多人一意孤行,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譬如贪官们的贪欲,赌徒的胜欲,色鬼的淫欲,盗贼的物欲,等等。这些人在最后的身败名裂之前,没有一个人是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的,他们在邪恶欲望的强力促使下,有了作孽的开头就从没有想到过停止,就像开着一辆危机四伏的破车,却从没有想到过刹车的事儿。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因为没有想到“刹车”而致死的贪官、赌徒、色鬼和盗贼都不多,只是在他们做了囚徒之后,才猛然醒悟言称“自己过去做了傻人傻事”。
  这倒是实话,他们虽然都貌似“聪明”但却是傻人做了傻事。所谓“至智知止”,就是说人达到智者的境界时一定会知道有些事情当止则止;或者说,头脑清醒的聪明人必然知道自己控制自己,知道及时纠正自己,最起码知道“适可而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道放弃干不该干的坏事要比知道干好事难得多。“知止”难能可贵,而“止”的前提是能“知”。
  《大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不过此“知止”说的是知道“止于至善”中的那个“止”,而非笔者所说的知道停止或者禁止的“止”。但是,儒学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中明确了“智”的不可或缺。而“智”在古文中与“知”通用。因此这里的“智”或曰“知”就是《大学》里的那个“知止”,知道至善的目标所在,进而自己奋力修身养性去达到至善的境界。按通俗的话说,就是“知情达理”或者叫“知书达理”,退一步说就是要知道好歹,知道香臭;知道什么事该做,知道什么事不该做。归结成文言就是:知耻,知止。而知耻又知止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部队里强调最多的就是“令行禁止”,即:有令则行,有禁便止。带队的喊“跑步——走!”大家能够一起跑步;而当喊“立——定”时,许多人可能不能立刻停住,这时往往就会出现混乱。
  因此,笔者以为,如今社会上出现的某些乱象,许多时候不是因为有令不行,而是因为有禁不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