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春节的对话——
一个民族的表情与心事
  • 2013年0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春节是新年与旧岁交替的转折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家庭团聚、辞旧迎新、全民狂欢等主题进行,各地都要举行一些大大小小或严肃或娱乐的节日仪式。于是,自然的时间运转与人们的习俗行为,共同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儿。诸多年俗有着严格的时间界限,并最终落实于一系列的生活实践中,构成了一个心理期待、满足与释放的完整过程。人们在忙年的同时,世代积累下来的有关“年”的神圣意识也被激活、重温,春节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知识传承、强化的集中时段。
  对话者:
曲 鹏 齐鲁晚报记者
张士闪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    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岁暮神仙多”:
春节的神圣表情

  记者:以前的春节,有很多神秘色彩,比如敬神敬天等仪式,这其中有哪些内涵?
  张士闪:春节作为一种文化设置,对应的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集中需求。这不仅通过铺张奢侈的饮食、闲暇游乐的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也体现于春节期间高密度的一系列信仰仪式活动。这类仪式活动除了调剂生活之外,对民众日常生活乃至整个乡土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是从灶王爷升天的这天——腊月二十三揭开序幕的。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从这天起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段时间,就被称作“过年”或“大年下”。正是祭祀灶王爷的仪式——“辞灶”,引导人们进入与神灵交流的信仰生活之中。自送灶神上天至除夕迎回,人世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祭灶过后,意味着年节备办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后就要开始“扫尘”,即年终大扫除。按照民间说法,“尘”与“陈”谐音,扫尘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等统统扫地出门,“除陈布新”,表达的是人们破旧立新的强烈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美好祈求。在大年三十这天,我国普遍流行贴挂春联、年画、剪纸的习俗,寄寓万象更新之意。早就洒扫一新的乡间民舍,有了鲜艳的春联、年画、剪纸的装点烘托,立刻发散出一种神秘、祥和、喜庆的年节气氛。“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于不知不觉中悄然来临。一些人彻夜不眠守岁到黎明,只为体验那“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的神圣时刻。而在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会借拜年之机,走家串户欣赏、品评各式各样的春联、年画、剪纸。这些五颜六色的民间工艺品,注定将陪伴千家万户历经风雨四季、阴阳昏晓,直到下一个年节到来时才被恋恋不舍地替换下来。

  记者:祭祖是春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体现了中国人对先辈的尊重和怀念,其中还有很多规矩。
  张士闪:相对于天地全神而言,我国民众对祖先的祭祀仪式要更加讲究,这可能与其心中“求神不如敬祖”的观念有关。年节是祭祖活动的集中时段,在鲁中地区,每到大年三十下午,家族中的男人便纷纷走向自家墓地迎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基本程序包括压坟头纸、焚纸、烧香、奠酒、放鞭炮、磕头等,一般不摆放供品。迎请至家后,便会悬挂起家堂,摆放供品,为刚从墓田归来的祖灵安排一个安身之处。供品一般是“五个碗”和两碗饺子,“五个碗”即猪头肉、粉条、鱼、豆腐、米饭。到了大年初三天不亮时,就要烧香磕头将祖灵送走,家堂自然也就取下卷起藏好。之所以要在大年初三将祖灵送走,据说是因为要避免让有着外族外姓身份、前来省亲的已嫁女儿“撞着”,可能与某种传统的防范心理有关。

  记者:除夕是规矩最多的一夜,祖先为什么要设立这么多禁忌呢?
  张士闪:除夕确实“规矩”最多,动辄犯忌,如忌说不吉利话、忌挑水、忌掏灰、忌洗衣、忌担水、忌打碎物什、忌骂人、忌扫地、忌泼污水于地、忌看病、忌吃药、忌动针线等等,而与忌睡眠有关的守岁之俗则是其极端表现。这类禁忌习俗在全国各地的长期流行,反映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的某些担忧和期盼,诸多禁忌的设置是为了保证人神之间和谐交流的顺利达成。
  在大年三十深夜子时,北方地区讲究在鞭炮声中开始煮水饺,认为吃了水饺才意味着确确实实地又长了一岁。按照传统规矩,第一碗水饺是要供奉祖先的。供奉时,家中除了尚未出嫁的女儿,其余人等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行叩拜礼。年夜饭里面包含的意思就是合家团圆。像山东黄县(龙口)一带,特别要做一张团圆饼。一锅做一个饼,一层一层的,很厚,最上面蒸上花,做些凤凰、龙、刺猬之类的吉祥工艺造型等。团圆饭讲究的是全家人都能团聚,要给因路远不能来的家庭成员留一个碗、一双筷子,留个位子。
  正月初一凌晨,人们就开始到家族中的长辈家里拜年。一进门,要先拜对方家里悬挂的家堂,磕三个头,再给家里的老人磕头拜年。此时,最活跃的是各家孩童,他们纷纷跑去给本家的长辈磕头,要实实在在地跪下,清清楚楚地磕头,长辈便会给他们数目不等的“压岁钱”,又叫“百岁钱”。而到正月十五的黄昏,每家还会到自家坟前祭拜一番,意味着这是一家人和先祖在今年里的最后一次团圆,下一次团圆则要等到来年的大年三十。

  记者:听您说了这么多,才知道这些规矩还有禁忌,其实就是春节文化的一部分。
  张士闪:其实,中华民族的神圣意识并非只在春节才有体现,只是在春节期间有着特别集中而突出的展示与培育,并以多样化的节俗表现为支撑。各地民间流传的“岁暮神仙多”一说,正是对春节这一神圣时段的形象化说法。人们以敬神的名义完成春节期间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调协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些仪式之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春节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敬神的名义调和现实中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国民心目中,热热闹闹的春节活动便象征着过日子的红火与生活社区的和谐美好。我们没必要夸大其中的宗教因素,而一旦抽离了其中的神圣意识,是不能算作真正的“过年”的。

难以割舍的温馨年味
  记者:如今信息这么发达,电话拜年、QQ拜年甚至飞信拜年都行,为什么非得要亲自登门拜年,大老远的去走亲戚呢?
  张士闪:如果说西方传统节日比较强调个性的张扬,那么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更加注重家庭团圆、社会和谐、老幼皆有所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文化内涵的发挥。我们没有像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这样讲究个性、随意发挥的节日传统,而西方也没有我们这种集中一个时段安排高频度的亲友走动、礼神祭祖,于群体热闹中不乏温馨的春节。
  在传统社会中,哪个孩子不盼过年?在孩子的心目中,春节无疑是最神圣、最隆重又最自由自在的日子。过年走亲戚是特别愉快的事儿。过去,如果家在农村山区,走亲戚有时要翻过几座山,大人小孩在结冰的山路上步行时不免要滑倒,但还是兴致勃勃。在哈气成雾的冷天,踏着雪去拜年走亲戚,在心理上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值得人们长久玩味。往往是,走亲戚的一方很早就起身赶路,迎亲戚的老早就一遍又一遍地跑到村头眺望接人。终于在漫天大雪中,大老远地看见亲戚来了,胳膊上挎的包袱颜色很是鲜亮。对亲人的那份期待,见面时的那种亲切,这在交通便利的今天是很难体验到的。

  记者:在中国人心目中,年夜饭很重要,有很多讲究的。请您解读一下。
  张士闪:吃穿是传统年节的重要元素。在老一辈人看来,饺子寓意元宝,是财富的象征,吃饺子有预祝今年发财的意思。摆放饺子也有讲究,比如往盖垫上放包好的饺子,就讲究由外往里转,而不是由里往外转。由外往里转,象征着财往家里来。只有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摆放饺子才讲究由里往外转,家里人要外出“得财”、“转运”了。还有些人家喜欢在饺子里包点东西,比如枣、年糕、栗子、豆腐、花生、糖块、钱币等等,这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热闹之中蕴含美好祝福。谁咬到包在饺子里的钱币,大家都会恭喜他来年得财。还有些地方,春节期间要包一部分素馅饺子,为的是来年“素净”(平安)。此时所选用的饺子馅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用白菜、萝卜、豆腐、粉条等。白菜意味着“白来财”,萝卜即“摞辈”,寓意辈辈相传、人丁兴旺,粉条意味着长长久久,豆腐意味“都有福”。
  回家过年,不仅是亲情的团聚、父母的期盼,也是乡情的重温、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对于民族精神家园的回归。当人们约定俗成地以“忙年”、“过年”的方式进入到春节特有的情境之中,诸多年俗一次次地在各地民众生活实践中反复进行,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神、人与祖先沟通交流的文化时空便得以构建,中华民族的神圣意识得以传递,而我们的春节传统也由此得以强化。

  记者:人们总说现在“年味淡了”,特别是年轻人总觉得“过年没意思”,那么新时期的年味应该怎么营造呢?
  张士闪:诚然,春节是在过去我国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定型的,比较注重活动的集体性以及在吃穿等层面的满足,拜年、走亲戚、宴请、劝酒等等,礼节客套繁琐,这可能让平时已非常疲惫的现代人生出几许倦怠。于是,“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等慨叹由此而起,甚至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共识。其实,年味的产生是与春节的广阔时空中个人的体验和创造有关,需要自己来动手动脑子变花样,年俗的传承并不是亦步亦趋地重复传统。如果说,传统春节借助祭神、敬祖、拜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花灯、灯谜等元素,营造出神圣又不失热闹的氛围,时至今日,每个人都是春节的主人,相信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在继承、享受传统春节文化的同时,会不断地为之找寻、添加一些新的元素,从而共同营造出浓郁的当代“年味”。如果一个人懒于生活创造,却还要跟社会要年味,这怎么可能呢?

现代化与全球化:
春节的脸悄悄在改变

  记者:民间节日的传承,离不开官方与民间的共同维护和振兴。像春节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有哪些好的举措?
  张士闪:近30年来,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已持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急剧转变。伴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惠及普通民众,传统的时空观念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民众的生活节律发生了巨大改变,春节的传统流程被严重简化或完全打乱,传承危机由此而起。比如,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增多,其中以青年男女居多,他们长年在外打工,受到通行于城市的休假制度的支配,很少回家。即便过年能回家也呆不了几天,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八回家,正月初五六就要外出,根本没有时间完整地在家过春节,春节期间的一些仪式活动能简化就简化,能免掉就免掉了。伴随着传统春节时间节点的被打乱,依附其中的神圣情感也在逐渐减弱。当传统年俗不得不让位于现代社会节律而不再温馨,积聚一年的情感也就无法集中释放。
  相较而言,以前春节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几乎完全自发地靠以传统为支撑而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渐渐社会化,而且成为政府某些部门出面组织的群众性活动。“好客山东贺年会”是山东省旅游局策划并组织实施,它结合山东独特的年节娱乐形式,会期从元旦到元宵节长达40多天,推出“贺年乐”、“贺年游”、“贺年福”等活动,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欢乐、吉祥、幸福的新年,举办几年来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它的成功告诉我们,地方政府在弘扬和传承春节等传统节日中能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