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作风理应“门卫”变“门导”
  • 2013年0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司马童

  政府机关的“门风”问题,又成新闻关注的热点,显然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无干系。而且,媒体披露的部分基层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也肯定不只消息提到的一地一处独有。至于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某些门卫的察颜观色、“过滤”来客,则岂止是“冷眼看人”,恐怕更已成了一种“职业要求”。
  新闻报道和现实语境早已证明,部分政府机关“门难进”,难的不是所有人,而往往是那些“栽刺”“添堵”的“麻烦制造者”。但何以如此,我看“凶悍”的虽是门卫,而主要原因还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不是么,与其说门卫的“态度势利”,倒不如讲他们更在乎的还是“饭碗第一”;要是门卫背后的“饭碗决定者”,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存在“亲疏喜厌”,哪怕天天教育门卫们改作风先要改门风,估计也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各级地方政府理应直面民众处理公共事务,岂能让人民群众找政府部门办事,还要畏首畏尾、心存戚戚?早有论者搬出“它山之石”,称一名留学美国的学者曾作介绍过:一次旅行途中,导游带他们到内华达州政府和加州州政府“方便”了一下,那里的州政府都没有围墙和门岗,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出随意参观,甚至还不妨“骚扰”一下州长。而去网上搜索“无门卫政府”,类似的消息与图片,确也不在少数。
  某些异国政府部门的“门风”宜人,当然有其社会发展和文化理念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那种尽力消除“封闭管理”,着力打造“开放政府”的服务意识,却明显属于不妨“拿来”的可用之道。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内山西长治等地率先拆除政府围墙的“开放办公”做法,就被外界普遍叫好。这就说明,“改门风”非不能也,只要有着足够自信,怀着积极担当,这一方面定能成为转变作风的一处亮点。
  倘若说国外的“门风”不必照搬照抄,那么我以为,改作风理应倡导先把“门卫”变“门导”。这就是,无论政府机关的“门”是有形还是无形,要想真正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服务距离,就得真心实意地去除某种习惯性的防范与戒备;少一些怕这怕那,多一点阳光互动。体现在“守门者”的职责上,便应不是为了将各种麻烦堵于门外,而是为化解民忧、服务民生,提供周到热情的帮助和引导。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改作风理应倡导“门卫”变“门导”,变化的是“门脸”,衬托的则是“官心”。只要善于从一点一滴做起,勇于把“与人民群众方便”当作首要的宗旨,再多脱离群众、不适时势的“老大难”症结和问题,也会药到病除、逐渐消解。
  媒体探访发现,部分基层政府机关依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江苏某地级市政府一名门卫称,可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可能给领导添堵的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苏北某县政府一名门卫则称,他曾因为放进上访户,险些丢掉饭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