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老孔”这七年
本报记者曾现金
  • 2013年03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2007年,我参与孔子文化节报道的领域进一步扩大。这是一场失败得体无完肤的采访。当时,我的采访仍然没有眉目,心里更加犯憷,抓耳挠腮的我恨不得掀开地砖钻进去,赶紧摆脱这场折磨般的采访。
  此后,2008年至2011年,每年我都参与孔子文化节的新闻报道。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我注意收集儒学等方面书籍,并且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收集到的这些书籍。尽管这些书籍的内容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学到新知识,心中的这种乏味感就逐渐变淡了。
  比如,在《祭孔礼乐研究》一书中,仅祭孔礼器一项,我就傻了眼。不仅不知道礼器的名字,而且见了那些字也不知道怎么读,那些礼器名都是些生僻字。儒学研究方面,孔子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孔子学刊》经常刊载国内外最新的儒学研究成果,而且为学刊撰文的多是国内著名的儒学研究学者。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儒学方面的知识逐渐在增多。正是因为心里有底了,再采访教授、学者时,就能和他们找到共同话题,新闻采访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在2011年的孔子文化节期间,我有幸采访了孔子文化奖获得者——著名学者汤一介,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和他聊天,你不会产生距离感,就像一名在校大学生和自己熟悉的教授聊天。从生活细节中,可以观察出老人倔强的性格。尽管身边有助手,但是他站立时,一般不要助手搀扶。  
  执着,这是一位老人对一部著作的执着。推而广之,执着,更是工作中必备的心态之一。只有执着,工作起来才有动力。只有这样,在忙乱的工作中,才能找到一丝慰藉。

  我所说的“老孔”不是具体指一个人,而是每年一度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它一直伴随我参加工作的这8年。去年7月,我岗位调整,不再参与孔子文化节的新闻报道。现在手头上留存的新闻采访证中,和孔子文化节有关的数量最多。每个新闻采访证背后,既是我个人成长的缩影,又是我从业历程中的美好记忆。

  曾现金:2005年,进入齐鲁晚报济宁记者站工作。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长期从事文化、旅游、卫生等领域的新闻报道。2010年,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济宁赛区筹办工作中,荣立三等功(济宁市委、市政府表彰)。现为新闻中心编辑室编辑。
个人简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