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脑瘫残疾人姜欣在本报“圆梦行动”帮助下走进大学教室
听到了31年的第一堂课
  • 2013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听到精彩处姜欣会心地笑了。
  文/本报记者 孟燕 片/本报记者 张中
    如果有可能,姜欣也希望像妹妹一样,走进今年6月的高考考场,通过这座“独木桥”,走进大学校园。
  可惜,这个31岁的年轻人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呆在家里,或者外出时始终有一辆轮椅作伴。
  他是一名脑瘫患者,四肢几乎不能活动,说话含糊不清,上个厕所也要家人搀扶。
  姜欣却一直爱着文学,执著于一个梦想。“我想圆一次校园梦,到大学里听一次文学课。”他憨笑着把字写在手机上拿给记者看。
  只是没想到,当他把这个梦想写进本报“我写我梦”里后,在本报记者的帮助下,4月15日,梦想就这么快地实现了。
  只想旁听一次大学讲课
  姜欣更像是一个普通年轻人,每天花一个多小时看报,这是了解外面世界的一种方式;喜欢听音乐,唱得不好,也会哼上几句。他甚至还会下象棋,还有每天要做的:爬三四层楼做“锻炼”。
  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文学,喜欢看书,写文章。
  姜欣身上很少表现出命运留下的不公平印记。
  “孩子爱动脑筋,也愿意学习。爷爷、奶奶、姥姥经常买书、买磁带让他自学。”母亲刘林说,家人从汉语拼音、汉字开始教起,他七八岁就学会自己查字典,后来,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语文课本也看完了,父亲还教了他简单的英语。
  但大多数的时候,他还是呆在家里。“小时候看着别的孩子都背着书包上学去,我也想到学校去看看,体会一下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和同学们一起游戏的那种生活方式。但是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姜欣写道。
  2009年,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姜欣参加了济南市残联与北大青鸟联合举办的电脑培训,他以为可以第一次坐进教室里。但学校方面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选择上门授课。
  “我只想到大学里去旁听一次与语文或者历史有关的讲课,感受一下校园生活。”4月11日,姜欣的梦想刊登在了本报策划的“中国梦·我的梦”的“我写我梦”栏目里。
“不累,受益匪浅!”
  当校园的课堂铃声响起时,4月15日早上8点,姜欣已经开始拥抱他的梦想了。
  此刻,他坐在山东大学的课堂上,这是他第一次坐进教室。
  “6点多就起来了,姜欣从昨天晚上就兴奋得睡不着。”母亲刘林说。
  母子俩7点就到了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春日山大校园的景色让姜欣心情非常好,他费力竖起了大拇指,用力发出“美”的字音。刘林很感谢本报的效率。姜欣梦想见报后的第二天,本报记者就帮他联系好了上课的事。
  姜欣最终选择了教室左侧第一排的位置,离老师近,也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刘林拿出录音笔、记录本、笔和照相机,准备记录下这一课。
  快上课了,姜欣有点急眼,母亲关闭手机的动作慢了一些,他赶紧催促。
  这节课是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小舒讲授的古代诗歌。抑扬顿挫的讲授让姜欣沉浸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美景中。
  他眼睛甚至舍不得眨一下,时而托腮若有所思,时而和母亲相视而笑。
  讨论环节,多名大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让姜欣感觉很新奇。   
  对于从没有在课堂上呆过的姜欣,2个小时课程似乎很漫长,实际上却很短暂。
  “不累,受益匪浅!”姜欣费力地吐出了几个字。学生们都走了,他还恋恋不舍。
梦想踮起脚尖就能够着
  “孩子很聪明,也很勤奋,我欢迎他来听课。”王小舒教授勉励姜欣,并且推荐了山大文学院更多教授。
  早在12日,记者联系王小舒教授时,他就痛快答应了。“齐鲁晚报举办这样的公益性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也希望能参与其中,帮像姜欣这样的人实现梦想。”
  课后,刘林特意给姜欣拍了在教室里的照片,以纪念他人生的第一次。其实梦想并不遥远,只要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
  早上刚到7点半的时候,姜欣就催促着母亲推着他赶往上课地点,这时教室里还几乎没有学生。
  “我考虑最大的困难就是上楼,爬6楼对身体不好的姜欣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到了才发现,教学楼里有电梯,非常方便,真是非常幸运。”刘林感慨。
  一切就像他们的经历,以为梦想实现的道路困难重重,其实,只要努力了,幸运就会降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