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花船”复活记
文/片本报记者刘涛
  • 2013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徐从年走在船坞(码头)内,随着时间的变迁渔民的生产设备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徐从年青年时期在船坞做过制图员,因此他保留了很多船的图纸。
  徐从年制作船模的工具。
  徐从年正在紧张地制作一艘新船模,这是他制作的第三个黄花鱼船模型。
  船帆上的一帆风顺预示着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黄花船又名大风船,是一种盛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有桅帆船,当时北方沿海渔民都是驾驶这种渔船出海捕捞黄花鱼。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的渔船都已被机械船所取代,黄花船这种古老的渔船在沿海一带已经很难再见到踪影。制作这种船的工艺也面临消失。
  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的徐从年,为了不让制作黄花船的这套工艺失传,63岁的他将这种黄花船按照真船的工艺制作成了模型,希望这种古老的渔船制作工艺能够保留下来。
  民间谚语云,惊蛰鱼动嘴。3月份已经到了渔船出海忙碌的季节,没有出海捕鱼的渔船也正在船坞内做着最后的休整,等待时机出海,船坞内一片繁忙。
  记者近日在岚山区的一所船坞内见了两鬓已经斑白的徐从年,他正忙碌着为一些渔船制作一种叫做木套的木制零件。由于手艺好,岚山沿海的船老大都喜欢找他做这种零件。所以老徐最近经常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各个船坞之间。
  忙完了一上午的工作,老徐带着记者回到家,一进厅堂就看到了三个大小不一的古船模型,其中最大的一个有两米多长。虽然只是模型,但船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与真正的黄花船保持一致,就连以前船上的点蜡烛的船灯,甚至是厕所,都做了出来。
  据徐从年介绍,他的外祖父与舅舅曾经都是沿海一带著名的造船师,外祖父刘橙就是黄花船的设计改良者。但由于造船这门手艺外姓不传,徐从年没有从长辈那里学到造船的手艺。
  但他从小就生活在海边,小时候经常到海边玩,那时候沿海还能零星见到几条真正的黄花船,从那时他就对这种渔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船上的每一个细节到现在都还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加上他年轻时在船厂从事过制图工与模型工的工作经验,并且凭借着钻研与琢磨,他成功复制了黄花船。
  在徐从年的工作间内,他开始了新的一条黄花渔船模型的制作。这条船相比他的已经制作出来的要小不少,大约一名米多长。在已经制作好的船体,徐从年像做真船一样给模型打好每一条标线,仔细衡量着每一个零件的尺寸,就连船头的刻花都做得异常精美。最让徐从年得意的是,他的船就连真船上的胀扣,风帆上的绳扣都能做到和真的一样。
  做的是模型,放大了就是真船。传承下去这种黄花船的制作工艺也是他外祖父与舅舅的心愿。“对渔船我比较悟,外祖父与舅舅都对我表达过没有把这门手艺传给我的遗憾,现在我复制出来这种船也是对他们的告慰。”徐从年说。
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割鞋底、磨菜刀、修手表……这些民间老手艺对很多人而言,还能唤起孩提时无数个美好的回忆。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老手艺却不得不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境地。如今,用老手艺来养家糊口的人也越来越少。不少80后、90后、00后更对很多老手艺一无所知。
  本报今起推出“寻找老手艺”专题,用镜头和笔头寻找、记录渐行渐远的老手艺。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有老手艺,请拨打18663392809与我们联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