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汶川到芦山,在伤痛中成长
  • 2013年04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今天,我们面对灾难和伤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冷静,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珍惜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走向理性和成熟的中国不惧怕任何苦难。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国人沉入悲伤之中。不同的是,悲伤中迸发出来的速度和力量更加惊人。从汶川到芦山,距离不算长,屡受磨砺的中国却走出了一条清晰的成长之路,逐渐摆脱悲情的左右,更加冷静从容地应对灾难。这些进步,也是我们直面未来的底气。
  芦山地震发生后,不少民众利用自媒体主动帮助灾区群众寻找亲人,还有细心的人发出“给生命让出通道”的号召,呼吁不要不停地向灾区拨打电话,尽量把电话通道留给最紧急的人。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更是在第一时间投入到了应急救援工作中,反应更及时、救援更科学、灾情发布更迅速。民众很明显的感受是,手足无措的情绪少了,应对灾难的办法多了。进步不只体现在应急能力上,还体现在观念上。
  地震能摧毁建筑物,却不能动摇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芦山地震房倒屋塌,触目惊心的场景一如往前,但最让人放心不下的还是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每一次成功施救都让人激动,每一次刷新伤亡数字都让人揪心。当受伤的孕妇被众人合力抬出废墟时,当“地震宝宝”在医院的车棚内发出第一声啼哭时,生命的尊严在灾区尽显。在救灾的“黄金时间”内,没有什么消息能比生命的获救更让人激动。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强不息的古人以刚毅之笔写下“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短短五年的时间,我们重建了汶川、玉树、舟曲等一座座被灾难毁灭的城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各个领域的进步都不断提速,这些在芦山地震之后很快就得到了验证。更大的进步是,除了宏大的“多难兴邦”,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具体而微的个体苦难,每一个公民的离去都被视为国家的损失。我们今天正在建设公平正义的美丽中国,其前提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面对芦山地震,中央领导明确指出“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下了直升机就直奔医院查看伤员情况,为免疏漏,还指示救灾要“挨家挨户敲门”。从这里我们读懂了“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它的全体公民”。
  今天,我们面对灾难和伤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冷静,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珍惜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走向理性和成熟的中国不惧怕任何苦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