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东大学文学院刘永春教授:
深度阅读要“读进去”还能“读出来”
  • 2013年04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于涛

  关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迄今为止,阅读仍然像很多人的人生一般,年轻时有时间没钱,读书为赚钱,功利性和目的性很强;年长时有钱没时间,生活很忙,读书靠边。
  深度阅读习惯的养成
受社会环境影响

  鲁东大学文学院刘永春教授认为,现在很多人的读书习惯很“不正常”。关于读书,其实存在很多问题。书店可选择的书越来越多,销量却逐年下滑。书店里销量最好的是励志类书籍和商场官场小说,纯文学的东西少有人问津,但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突然火了起来。一些人读书的理由急躁而又功利。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人均阅读量是他们的三分之一,其中还包括看报纸杂志之类的偏消遣性阅读。”
  我们钦佩邻国日本能在二战中迅速复原的国民素质,却不知道他们的国民平均阅读量在亚洲一直是最高的。没有深读,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提高。而对于浅阅读都越来越不耐烦的人,在最终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其精神上的饥渴将是一个难以填补的大洞。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人们有更多理由拒绝深度阅读。生活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太大,不知道哪些书适合自己。 
  刘教授认为,其实上述理由的出现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那就是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在我的学生中,也存在着秉持‘读书无用论’者,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得到毕业证。”
读书出发点并非功利
是内心对阅读的渴望

  在刘教授眼中,读书是建立在一种兴趣之上的。但这种兴趣并非是出于专业所需,或单纯为了消遣,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对阅读的渴望。
  “读书的出发点并非功利。”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在解决了物质问题之后,第二顺位自然就是解决精神问题。阅读专业书籍,归根结底是要解决物质问题。
  什么是解决精神问题?刘教授拿自己举了个例子,他将自己每天的读书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专业课的备课阅读,而另一部分是对感兴趣的书籍进行自我阅读。为了能长期坚持阅读,刘教授还规定了自己每天的阅读量。
  刘教授也会在每学期布置一些书籍让学生阅读,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他一般不会推荐网络上的小说,他认为网络小说偏娱乐化。同样,对学生阅读电子书他也持不赞成的态度。因为他发现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远在阅读电子书籍的学生之上。
  刘教授认为,虽然网络给阅读带来了很大便捷,可是这种便捷反而让人的潜意识里没有了阅读的神圣感。而且许多的电子书质量很差,经常错字连篇,学生看了之后反而文字能力下降了许多。
选择适合的书“精读”
就像选择伴侣

  我们当中有很多人,对阅读有着迫切渴望,但买回一大堆书后,在某天却突然发现没有好好读过其中任何一本。
  “我经常跟学生们开玩笑说,人跟书的接触,其实和跟异性的接触差不多。”刘教授说,人生短暂,书海无涯。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精读”,就像选择合适的伴侣,并且接下来要对她投入十二万分的热情去了解。
  “有人看一本书,觉得看不下去了,我的意见是先放下来,过一阵子再看。看书这件事情,其实很讲究缘分。“
  刘教授建议,未成年人应该多看一些名著类作品,不在于一下子就读懂经典,而是有利于阅读品味的积淀。成年人则应阅读一些历史哲学类书籍。
  “真正的深读其实只有六个字,‘读进去’、‘读出来’。”刘教授说,“读进去”是在阅读时沉浸进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感情。而“读出来”更加重要,有些人在阅读时很容易受到作者的影响,读进去却没能再出来。
  在阅读之后,能够用自己独立的思考进行解读,并且将书中所讲融会贯通在自己的人生中就是“读出来”,这种洒脱自在的方式才是阅读的乐趣本源,也是深读的基本完成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