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这个“学历社会”,学校“出身”实在太重要,它将直接影响个人的前途。要让“为名校生立塑像”一事不再重演,根本上要进行制度设计,使每个人的发展空间不因读哪所学校而被固化、被限制。 □本报评论员 赵丽 近日,新浪网友微博报料:湖北省来凤县学生杨元去年考上清华大学,其高中母校为他在校园中竖立了雕像。对此,来凤县高级中学校长周曼称,校园文化建设中,常用孔子、老子等人物雕像,这次是想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勤奋读书。目前,来凤县教育局已责成校方进行整改。杨元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学校这种做法不合常理,自己压力很大,不过“学校刚刚办起来,他们也有难处,比如招生中面临的生源竞争压力等,我都非常理解。”(5月2日《楚天都市报》) “为名校生立塑像”一事曝光后,舆论普遍认为学校此举不妥。确实,来凤县高级中学这一做法,带有明显的“以成败论英雄”色彩,功利化倾向也表露无遗。 不过,板子不能只打在这所学校身上。作为一所创办不久的民办学校,来凤县高级中学面临招生压力,其大力宣扬优秀毕业生,除了激励在校生勤奋学习,也是对学校自身的宣传、推介,说到底,这是学校在竞争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 在“追捧”名校生方面,来凤县高级中学也并非个例。对名校生,有些学校采取了挂横幅、贴照片、发奖金等较为传统的方式,比较起来,虽有“高调”与“低调”的区别,但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名校崇拜”的体现。 其实,学校的这些做法,正是社会心理的投射。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并没有完全改变“上大学就是成才”的观念,“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的意识并没有消除,这就导致从学子到家长再到社会,都对“考学”寄予了超乎寻常的关注。而在制度安排上,对高校区分985、211、一般本科等不同档次,并在资源、政策等方面进行区别对待,无形中使学校产生了高下之分。加之人才评价、选拔机制不完善,过于重视“出身”,使得学校的等级直接影响到学子的出路,使得“名校生”这一头衔在就业市场上成为一张“王牌”。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人将名校生与成功、成才直接画上等号,过度关注名校生、过度追捧名校生也就不难理解。 在目前这个“学历社会”,学校“出身”实在太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的前途。要让“为名校生立塑像”一事不再重演,根本上要进行制度设计,拆除学历壁垒,使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凭个人能力获得与名校生平等的就业、升迁机会,使每个人的发展空间不因读哪所学校而被固化、被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