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贞寅
我每次回家乡探亲,都会看到在自家栏圈的墙壁上挂了几十年的那辆木头独轮车的车盘。我一看到它,那使用木头独轮车年代的场景,总是历历在目。 建国初期,在亲戚的帮助下,我家添置了一辆木头独轮车。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里,平时全靠人力搬运粪土,肩挑庄稼,有了木头独轮车,运个粪土、推个庄稼什么的,就轻便多了。推着那木独轮车,行进在山间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上,那木头车轮与凸凹不平的地面发出咯噔咯噔的撞击声。在沙漠里,人们把骆驼称之为“沙漠之舟”,而在我们那个山旮旯里,木独轮车便成了“陆地旱船”。 我们村那时只有二百来户人家,在那个年代里,能有木独轮推车的也不过几家。人们把自产的果品往外销售,接个亲戚、大夫,木独轮车几乎是惟一的交通工具。街坊邻居要登门借用我家那辆木独轮推车,父亲总是“有求必应”。1953年,我家自产了四百斤柿饼,为了节省点运费,装上两麻袋,捆在独轮车盘上,父亲推车,我拉车,到省城济南城顶街的花果行(货栈)去卖。我村到省城足有百里路程,天刚放亮就推车起身,开始是羊肠小道,后来虽走上稍宽的沙土铺的马路,但直到晚上才赶到省城。一进货栈,累得我几乎连步都不想挪,在父亲哄劝下,勉强吃了口饭,便盖上被子,躺在货栈地面打的通铺上,一觉就睡到大天亮。 有一年冬天,我母亲的气管炎病又犯了,需到十二里路外的靳庄村请一位医道较高的中医大夫,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我家的那辆木独轮车。我推车,弟弟拉车,大夫的身体比较胖大,只能侧着身子坐在独轮车盘上,另一边必须放块较大的石头才能勉强保持车的平衡。我推车在路上走着,一不注意车轮轧到石头上,车子一歪,把大夫的腰摔伤了。幸亏大夫是我家亲戚,不好多说什么,只好忍着疼痛给母亲看完病,回到家后,在炕上躺了半月才能下床。 六十年代初期,乡里的供销社进了一批橡胶车轮,农民购买要凭票证,父亲求亲告友,托关系买了一个橡胶车轮,把那个笨重的木头车轮替换下来,这一换轮,再推个粪土、运个庄稼什么的,比过去轻便多了。我们把橡胶独轮推车叫做“推不够”。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在我们那个小山村里的木独轮车、橡胶独轮车逐渐“退役”,人们连地排车也嫌太笨重了,不少农户购买了拖拉机和汽车,用拖拉机运送粪土、庄稼,耕种田地,用汽车往外运销果品,装载沙石跑运输。我家的那辆木独轮车“退役”后,父亲把它挂在了猪栏圈的墙壁上。那辆木头独轮车,虽不是什么“文物”,但依旧保留着它。我们要用这一实物来教育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祖国历尽沧桑之后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