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眼井和拉水车
  • 2013年05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周子元

  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知道,解放前直至建国初期,市区居民吃水要靠去水井挑,大凡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域,都会有一座略高出地面的敞口井,南门外也有座水井,但它与众不同,是由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形井口构成的,看起来很像人的一双眼睛镶嵌在平整的地面上,炯炯有神,人们俗称其为“双眼井”。
  当年的双眼井具体位置就在现在的建昌街小学大门左侧。这座井建得比较规范,井的主体井口,是由一块大石板为基础,中间用人工雕琢出两个大小相同的井眼,两眼之间留有空隙相通。它的井口虽然不如一眼井那么大,却能给打水者大大减轻打水时的恐惧感,同时打起水来可以在两个眼之间灵活移动,井口的容纳量并不少。井口周边的地面用青石板铺就,平整洁净。
  双眼井的水味甜,好喝。没有水井的所城里及其周边的居民都来这里挑水或用小车推水。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是挑水的高峰期,井台边,马路上你来我往,简直像赶大集似的,相当热闹。不过,挑水可不是个轻快活儿,水桶放进水井里打水得有技巧,空水桶摆不倒,水就灌不满,弄不合适,水桶还可能脱钩沉了底,那就麻烦大了。水桶灌满后往上拔是个力气活,要一鼓作气拔上来,然后再挑回家。挑满一缸水后往往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因此这些挑水人大都是些中青年男子汉,很少有妇女和老人。这累人的活儿,一直干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市区通上自来水之后,人们才解脱出来。后来因这座双眼井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便从地面上消失了。
  在挑水吃的那些年月里,有些人家因家中无劳力或离水井太远,只好花钱雇人往家里送水,于是送水工这行当便应运而生。送水工用的是木制两轮车,相当笨重。在木制的车身上放有一个圆筒形的木质大水箱,箱的两端用铁圈箍着,上面留有一个漏斗状的方孔,便于往箱里装水。水箱尾部伸出一个用来往外放水的铁管,管嘴用木塞堵着。往外放水和堵口时都要很熟练,弄不好水会溅得到处都是。整个车体被两个大木轮撑着,箱里装满水后,送水工便带上肩套,驾起车辕,拉着这几百斤重的水车,走街串巷,来到雇主的家门口,再提着水桶把水倒进缸里,有的雇主提前买好水签,送一担水就付给一个水签,有的是由送水工记在墙壁上,月底一笔算清付钱,送水工就是靠这辛苦钱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这些以出苦力为生的拉水工,大都来自异地他乡。他们在南操场东大门外的南侧荒地上,用树枝、土坯搭起一个个低矮的小棚,房顶上用山草或海带草覆盖着,十分简陋,很不安全。他们比起现在的农民工,劳动强度要大得多,生活环境也差得很。随着自来水通到千家万户,这些送水工也都下岗转行了,然而那笨重的木轮水车并未立即绝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莱阳师专刚迁来烟台南郊时,因伙房临时建在山坡上,尚未通上自来水,只好由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使用这种水车往山上拉水,我因此有机会体验了一下拉水车的辛苦滋味。当时在通往南郊的公路上,偶尔也能看到有人从市里拉着水车往南郊送水的。再往后就慢慢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如果再想看到它,恐怕只能去民俗博物馆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