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更无一个是男儿”
  • 2013年05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后蜀的花蕊夫人这样直陈对误国者的蔑视。精英群体如果以得到多少来互相攀比,得到的顾盼自雄,得不到的一边窃骂一边艳羡,那换来的,很可能是精神的衰退、人格的萎缩,以及这个时代精神和道德元气的颓废。
  □金岭
 
  日前和一个大学里的朋友聊天,得知现在一些大学正在评二级教授,上榜的人,大部分是校长、书记和各个学院的院长,有的已经做了将近二十年的领导工作,真正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微乎其微。朋友感叹说,评二级教授,本来是为了提升学术的价值和尊严,反倒成了强化行政主导的一剂苦药。
  这种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五一期间,和一位北京来的学者交谈,他说自己学校一般教授无论收入待遇还是尊严感,都无法和校内行政部门资历相当的人比,更无法和校级领导相比,当然,个别有课题有资金有社会荣誉和江湖地位的教授另当别论。他感叹说,这么个弄法,建一流大学也就永远只能是个口号而已。 
  有人可能会说,校长、书记本来都是搞业务出身的,就是当了领导也有资格评二级教授。这样说有道理,但作为领导,无论社会地位、影响力还是待遇,都已经“高人一等”,北京一些高校里有人感叹二级教授待遇赶不上处长,如果可信的话,那么校级领导再要这个二级教授的名头意义已经不是太大;再说,校长、书记“混同于老百姓”参与竞争,哪有争不到手的?如果监督乏力,严肃的学术岗位和荣誉,很可能会变异成粉饰权力和地位的口红,进而助长学术腐败,并败坏校园生态。这事不是没有,一位在南方某大学工作的朋友曾告诉我,该校新调来的书记,是在当地行政部门做文秘起家的,五十好几了才从地方权力机关调到大学来,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为的就是个正厅级别,但人家一转身很快就成了某个人文学科的教授,又连身也不用转一下就成了博导,还经常煞有介事地参加博士论文答辩,闹出了不少笑话。 
  周日到省城济南的南部山区去玩,看到三五十个穿着入时的大学生在野炊,弄得满地垃圾,临走时竟没有哪个人提议大家收拾一下,就唱着流行歌曲一路嬉笑着拍屁股走人了,泰然自若,毫无顾忌。我在想,学生们并非有意为之,也没觉出哪儿不对劲儿,只是习以为常了,可见习惯就是文明。改变一代人的行为习惯固然很难,但如果有人提醒一下,或者有人先带个头收拾一下,说不定大家就会感到一丝惭愧并加入进来。一个时代风气的改变,新的价值标准的确立,必须得有先行者才行,少数人的担当,有可能换来整个道德和文明水准的提升,至少有可能改变一个小环境,比如一个校园。如果这一茬大学领导人能够大气一点,舍弃一些二级教授之类的小利,就有可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下一代人立规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惯例,从惯例产生文明——这需要担当,需要内心的强大。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后蜀的花蕊夫人这样直陈亡国之痛,直陈对误国者的蔑视。如果大家都找借口,互相攀比着“解甲”,把一个社会精英应有的担当卸载干净,面对“更无一个是男儿”的嘲弄毫无愧色,说什么也白搭了。精英群体如果以得到多少来互相攀比,得到的顾盼自雄,得不到的一边窃骂一边艳羡,那换来的,很可能是精神的衰退、人格的萎缩,以及这个时代精神和道德元气的颓废。
  或许有人会说,别的学校都这样评,自己不参加,明显是吃亏,况且在这个年头,吃了亏也未必有人说你好。是的,的确是这样,但《圣经》上说,“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什么事情都等到条件成熟了才行动,那就意味着永远不会采取行动,永远都有借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